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故事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备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从纪录片诞生以来,它就注重"讲故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自1922年诞生近百年来仍被放映,这部影片质朴的叙事手法是它至今仍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探索频道的神秘悬疑系列和历史人物系列纪录片在故事性上尤为见长.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则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创了国内电视专栏的纪录片"讲故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贾波 《记者摇篮》2012,(6):86-87
电视从电影脱胎而来,讲故事仿佛是永远褪不掉的胎记,影视剧中讲故事是天经地义,其他电视节目类型中,讲故事同样是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何去讲述一个故事,让一个故事娓娓动听,其中几个要素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打开电视屏幕,从中央电视台的<法律讲堂>、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特别传真>、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等栏目中,可以看出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电视界人士和观众所认同.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了一部反映我国森林版图的大型纪录片<森林之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部由国家林业局投资1000万人民币拍摄的11集纪录片,首开中国自然类商业纪录片之先河.<森林之歌>共11集,每集50分钟.除了前两集"政论篇"外,后面9集"自然篇"为我们讲述了9个有主线、有伏笔、有剧情、有冲突、有主演、有背景,具备一切商业大片元素的故事."让动物和植物自己讲故事"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通过叙事,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特有的野生保护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东北虎及长臂猿等.其中, <家园·云横秦岭>以秦岭深处的森林为背景,以金丝猴家族权力争夺的故事为主线,以其它动物的四季生存、繁衍为辅线向观众展现了秦岭自然风貌和秦岭野生动物原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电视类节目故事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从城市台到卫视再到央视,故事类电视节目遍地开花.观众耳熟能详的有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江苏卫视的"人间";央视的"财富故事会"等.真实的人物、起伏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以及越来越纯熟的悬念推进方式,也让很多观众开始像追电视剧一样追起了故事类节目.一时间,开办故事类电视栏目之风刮遍大江南北,地方台纷纷仿效,苏州、徐州等地方城市台还相继推出了以方言讲述的故事类电视栏目.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故事化,其实就是将生硬的、条理性的事实报道,变成为故事的形式,使新闻更多戏剧化、情节化的成分。把新闻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理解。也就是说,要让新闻具备讲故事的特征,有故事发生的起因、故事情节要留有悬念、还可以有人物的冲突,有故事发生、发展的细节。就电视这一大众媒体来说,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新闻事实,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深度报道节目制作播发的一个方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看电视剧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因为电视剧里故事的魅力。观众喜爱电视剧源于对故事的渴求,这也是观众对电视剧的第一审美需求。由此,最善于讲故事的艺术形态——电视连续剧应运而生,并主宰着当今的电视荧屏。观众对电视剧审美需求有以下  相似文献   

8.
彭严 《新闻爱好者》2006,(4S):29-29
新闻专题是一个电视台不可或缺的节目。我在电视台专题部工作了将近4年的时间,通过对广大观众的收视调查以及采编体会,我发现故事化的新闻专题节目最受观众欢迎。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单纯讲故事的方式符合观众轻松欣赏的要求,而且观众对故事的喜爱是永恒的。所以许多专题节目我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制作的,效果非常好。我认为,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闻故事在我国起源于纪录片和专题片,新闻故事栏目化最早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央视<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用纪录片和专题片相结合的形式讲述百姓故事.虽然故事性元素的开掘运用并不充分,但记录老百姓原生态生活本身就能引起观众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为进一步丰富档案馆藏资源,日前,新民市档案局又征集到《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故事大王讲述的经典民间故事》、《王树铮民间故事精品选》3部文学作品。《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是由堪称为全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讲述,由任现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11.
段羽佳 《青年记者》2012,(18):91-92
《传奇故事》2005年一开播,就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不断攀升的收视率,书写了江西卫视的传奇.《传奇故事》这一“传奇”现象曾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传奇故事》是“讲故事”类电视栏目的鼻祖,在此之后,不少电视台争先恐后地创办了各类“讲故事”栏目.一时之间,各类“讲故事”栏目出现在电视屏幕,进入观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徐明 《东南传播》2010,(8):125-127
纪录片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有故事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影像叙事中有故事的纪录片,总会令人有无尽的回味。纪录片怎样用影像讲好故事,并非是画面优美、解说精练、结构严谨、叙事顺畅,更重要是选好题材、设好悬念和情节、用好细节等,这才是讲好故事基础,是能让观众愿意看你讲故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专题是一个电视台不可或缺的节目。我在电视台专题部工作了将近4年的时间,通过对广大观众的收视调查以及采编体会,我发现故事化的新闻专题节目最受观众欢迎。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单纯讲故事的方式符合观众轻松欣赏的要求,而且观众对故事的喜爱是永恒的。所以许多专题节目我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制作的,效果非常好。我认为,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平常所说的故事,其实就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把一个客观事实“加工”成故事,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一条捷径。这里所说的“加工”,绝不是凭空编…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现在电视荧屏除了娱乐节目大比拼外,"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电视的潮流,甚至连深度新闻报道、谈话节目、民生新闻、综艺节目、选秀节目,都越来越具有故事性。有专家认为,现在的电视节目已有"全民故事化"的倾向,大有"荧屏故事大会"论英雄的架势。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讲故事类节目中,据权威机构CSM(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的收视率较为突出。那么,《传奇故事》为什么会如此赢得观众?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作者桩桩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有幸编辑她的7部作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并一路被她的故事温暖着,感动着.记得在编<微雨红尘>的时候,我是擦着眼泪完成了编辑、编辑<永夜>时,一直为永夜揪着心,而为月魄的凄美结局感伤至今;编辑<皇后出墙记>时,为快乐的永乐帝后的传奇爱情激动兴奋;编辑<放弃你,下辈子吧>时,为那个死乞白赖夏长宁的执著欢呼,现在回想起来,编辑桩桩每一部作品的过程,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幸福温暖的体验,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桩桩.  相似文献   

17.
看《报告观众》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某种机缘,近来关注起了河北电视台第五频道的<报告观众>,主持人的另类和内容的市井化,引起了我的兴趣.浏览了一些报刊的信息后,得知业内有一股潮流在涌动,即民生新闻(有的称公益新闻)的勃起.<报告观众>,凭着它敏锐的触角,感觉到了,意识到了它的新锐和生命力,进而努力跟上它,融入它.<报告观众>播出已过百期,质量参差,但平民的视角、为普通百姓办节目的宗旨鲜明.从节目的选题,到主持人的风格;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现着创办者的这一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王辉 《声屏世界》2004,(9):19-19
纪录片要赢得更多的观众,“讲故事”是其重要手段之一。而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应在叙述手法、拍摄手法以及剪辑手法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电视读报节目诞生于凤凰卫视.从最早的<凤凰早班车>、<有报天天读>,到中央电视台的<马斌读报>,再到近年来省市各级电视台的开播热潮,可谓风起云涌.南通电视台从2008年3月起推出读报类节目<新闻开讲>,经过近一年的运行,收视率基本保持在2.5%,最高时达到4%,在18:00~18:25的非黄金时段获得了较好的收视回报,市场份额稳定在25%左右,符合栏目的开设预期.而从节目的运行实践来看,主要是做到了定位明确、编排合理、重视与观众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人物类电视新闻故事是近年来在国内电视新闻快速发展的一个节目样式,它适应电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如北京卫视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乡村发现>等.这些人物类新闻比硬新闻要生动轻松,比人物专题要短小精悍,特别能调节一档硬新闻节目的节奏和色彩,提升栏目的品位,吸引更多层面的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