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丽萍 《辅导员》2013,(6):52+44
现在生活丰富多彩.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然而由于小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懒于思考,又不注意积累优美词句,再加上不善于表达.因此,一上作文课.他们便叫苦不迭。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爱上习作课呢?我紧抓"助兴"、"指导"、"放手"、"评改"、"互评"、"自改"六个环节,为学生的习作插上灵动的翅膀.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一、创设情境比赛助兴为了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吸收感性信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习作情境,组织开展说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生活丰富多彩.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然而由于小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懒于思考,又不注意积累优美词句,再加上不善于表达.因此,一上作文课.他们便叫苦不迭。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爱上习作课呢?我紧抓"助兴"、"指导"、"放手"、"评改"、"互评"、"自改"六个环节,为学生的习作插上灵动的翅膀.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一、创设情境比赛助兴为了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吸收感性信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习作情境,组织开展说  相似文献   

3.
一、激发兴趣,点燃习作的热情兴趣是习作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生习作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写的境界,就能以写为乐,苦中作乐。1.不做限制,敞开心扉,培养习作的兴趣。学生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因此习作教学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培养、爱护学生敢说敢想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上,敢写、愿写、乐写、爱写的习作品质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选择了"即兴指导习作"这一途径,即我的习作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我的指导灵感(我把习作素材、情境、学生饱满的情绪状态、浓厚的习作兴趣等,统称为灵感因素)来了,我就会情不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令人头疼的事,因为学生没有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习作课上,学生抱怨声一片.一篇习作两个星期也交不齐,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做了.即使交上来的也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的.批改习作时教师是"味同嚼蜡,倍受煎熬".久而久之,语文教师也丧失了习作指导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中职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6.
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真情实感乃文章感染力、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情感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细节,学会体验习作的情感.只要有了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习作就会为"厚积而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小学教师上习作课都要以教材为依据.然而,现行教材是面对全国各地的师生编写的,因此,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就难免过于宏观,甚至有些模糊.此外,教材里个别单元的课文无法为本单元的习作提供示范,有的习作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应如何上好习作课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用好教材.下面谈谈我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上好习作课方面的几点尝试和体会. 一、充实 1.充实内容. 小学三至六年级,大约每个学期安排8次习作.但是,这些习作绝大部分是表达主观见闻、感受、想象的文学性习作,真正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写的实用性习作极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应用文大约只占小学全部习作的10%,加之升学考试不考应用文,所以,这10%都无法保障落实,造成了现在的作文教学只注重语言润色,不注重思维训练;只注重自己情感的抒发,不注重读者的阅读期待;只符合阅卷老师的胃口,不管生活的现实需要……结果很多学生在考场上是"小诗人""小作家",一到生活中,连个便条都不会写.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里明确指出:"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遗憾的是教材根本没有安排"写便条"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科学、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成了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过去评改学生习作只是老师的工作,学生没参与其中,学生缺乏评改作文这一至关重要的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改进评改方式,让学生、家长加入评改作文的行列,真正实现快乐习作,让学生的习作观念由"写完为止"转变为"写好为止".让我们载着新课标这艘航船,去探讨作文评改方式,让学生插上"会改"的翅膀,为习作评改载回满满的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第一条就是"乐于书面表达".但事实上许多小学生是害怕写作文的,一是不知道要写什么,二是不知道该如何写. 因此,要在习作教学指导上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认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至关重要.要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又与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激励评价、教师对学生活动体验的布置、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挖掘,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写不具体",可以说是小学生作文存在的最突出而又最普遍的问题.原因何在?一般认为:一是学生观察不仔细,二是学生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但是,我在准备市级习作教学观摩课,三教苏教版五上"习作5"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写不具体"还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彭民勇 《教师》2014,(7):77-78
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习作课却是学生最不愿意上的课。因为学生在习作课上"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几百字的习作练习,便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语文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中习作呢?湖南的张蕾老师,在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这次"送培上门"活动中,上的习作指导课《快乐传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且又便于操作的范本。一场快乐传递,张老师春风化雨般地将习作练习与指导的方法,悄无声息地传给了学生和在场的听课老师。学生和我们听课老师都在快乐的游戏中,深  相似文献   

12.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作训练的中间环节,它兼有评价习作和促进发展的双重功能.习作评价不应该随意给学生贴标签、下结论,简单地为一次习作训练画上句号,而应当成为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新起点.那么,习作评价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3.
哲人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试问,撬动整体学生习作水平的支点在哪里?众所周知,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其语文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没有好的方法,没能激发学生潜在的习作愿望,不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积累,不让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表述方法,不培养一些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学生习作能力快速提高的"支点"在习作评价,用评价的杠杆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行为和浓厚的习作兴趣。目前学生的习作评价体系五花八门,有的  相似文献   

14.
<正>苏教版教材为了切实帮助教师开展习作训练,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编出了独立的习作训练课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习作教学低效运作,与此同时多数学生也不喜欢习作。针对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又受"贾(志敏)老师教作文"的启发,我产生了"教老师教作文"的想法,提出了"自悟自构式"习作新概念,以研究苏教版习作教材为己任,研究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自悟自构",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习作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互动式作文评改打破了以往教师在讲评课上"一言堂"的局面,使学生参与到习作评改中,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营造了学生自主参与习作评改的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难上,习作指导的公开课更难上.在教师对学生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执教习作指导公开课的教师往往会考虑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然后再展开教学.曾听过本校教师上的一节习作指导公开课,让我对习作教学的情境创设有了一点肤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怕习作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文课程设置上,习作课程相较于阅读课程处于弱势地位。这直接导致教师在学生习作方面不教或者不会教,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深一脚浅一脚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实践层面,如何弥补习作课程的弱势地位,解决教师习作教学的困惑呢?笔者以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致力于为学生定制一双合适的鞋,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走得更平稳、走得更舒适。下面以小学语文统编版第七册《小小"动物园"》教学为例,谈如  相似文献   

18.
三、四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关系到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能否成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这个学段的一个任务.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乐于表达.那么要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师常常把学生以时间为序,如实地、不加修饰地记录每一个环节的习作称之为"流水账"。很明显,被称之为"流水账"的习作是不符合教师要求的。一、为什么学生习作往往写成"流水账"1.学生认知特点决定了习作"流水账"倾向学生由低段的写话进入习作时,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不够,导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原生态阶段。当我们要求他们抒写真实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整个事件一股脑儿实录下来,没有选择,没有甄别,更缺乏个人情感的参与。比如学生写某个  相似文献   

20.
正一、鼓励学生自由言说1.有备无患,烹调"教材习作"美味。"教材习作"的主题与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确定的,并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如何在"教材习作"与学生"自由言说"之间找到平衡呢?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习作来。在习作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