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是选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2.
张志胜 《历史学习》2006,(11):37-37
课余之时,有同学问起,为什么在先秦的一些寓言中,描述的宋国人总是比较愚昧,甚至不可理喻呢?仔细查阅典籍,与宋国相关的成语记载还真不少,均是贬义。如: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相似文献   

3.
一、“揠苗助长”不等于“拔苗助长”揠苗助长的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讲给公孙丑听的一个寓言故事,原文是:“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相似文献   

4.
[孟子·公孙丑]宋人有闵(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茫茫:兴奋疲劳)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累坏)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相似文献   

5.
苗 揠苗助长:创建学习型组织要循序渐进。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新解]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能指望  相似文献   

6.
做人的滋味     
吾乃一猫,天性通灵,故不愿终身为一猫也。一日,吾遇一仙人,其指点迷津,教吾成人之法也,吾心甚喜。次日,吾试其法,果成人也,遂欲悟做人之滋味也。吾挺胸行于街上,因吾以吾为人而傲矣。忽闻有人喊道:“有强盗!”定睛视之,原是几贼夺一妇人之包而逃矣,贼后一妇人追之。虽妇人大喊,但群人如视而未见也。吾欲助妇人擒之,但惜吾势单力薄,也只能献一份同情也。经此事,吾甚恶当今社会之风气。但吾却无能为力,吾甚忧矣,却也感一丝惭愧。世态炎凉,虽难而无人助。此乃做人之滋味乎?吾深思矣。  相似文献   

7.
原文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相似文献   

8.
正"方寸之地"是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成语,指心。它是一个典故性成语,语出《列子·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记载:"(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使用这个成语时一定要注意典故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但是报刊上误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1)方寸之地展现时间之大美(《成都商报》  相似文献   

9.
古文阅读     
·【原文呈现】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  相似文献   

10.
人们总是习惯把学生当成幼苗,当成花朵,当成朝阳,当成牛犊,甚至当成自己的孩子。其实,任何的比喻都是不恰当的。正因为是幼苗,有人便总是喜欢揠之以助长;正因为是花朵,有人便总是喜欢摘之以观赏。虽然是朝阳,可也会有乌云密布与暴雨如注的时候;虽然是牛犊,可也会有心存胆颤与力不从心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二儒发冢     
<正>原文: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揠其髯,而以金锥控其含颔,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庄子·外物》)译文:儒生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挖坟盗墓。在上面放哨的大  相似文献   

13.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⑤畔⑥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①地利,本来指地理形势。孟子这里所说的“地利”将地形以外的某些条件如米粟、兵革(即孙子所说的“主用”)等也包括进来了。②三里…  相似文献   

14.
泰山行迹     
上泰山之前,同车的阿婆告诉我,游遍泰山,好歹要三天三夜。汉武帝八登泰山的感慨:“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恐怕也是裹着游不尽的浓烈感伤的。而我一路辗转索道之间,8个小时后就站在了泰山之巅玉皇顶上,回忆所历的风景,也只是残章断篇。但也正是这遗憾才让我有处落笔吧。  相似文献   

15.
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日:“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日:“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相似文献   

16.
<正>师:(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同学们,这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句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师:(诵读投影显示的文字)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宫中之宝可谓……  相似文献   

17.
我心中的老年大学精神是:学之终身树长者风范行之终身做风范长者.这个精神是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学之终身""行之终身"的名言与现代老年教育"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 "学之终身""行之终身"源于欧阳修《答李诩书》中的"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这其中的"...  相似文献   

18.
韩愈《师说》第二段以对比方法反复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后,点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相似文献   

19.
唐子江 《师道》2005,(6):32-32
今举国汹汹学英语也,亿万学子皓首穷经,韦编三绝以求过英语四、六级;满腹经纶专家学由于英语不过关而不得评职称提工资;街坊大妈亦以会两句洋为荣也。英语之重无复加矣。英语难学哉?不难也!万世师表上大人孔夫子及其门徒早将英语学习心法于《论语》中,国人家藏至宝而不知也!余不才,愿发其中英语学习无上妙法,以解天下英语学习之困也。  相似文献   

20.
谈工作     
常听有人说:如果我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我就不工作了,将钱放在银行里,只当食利阶层,此生足矣!想法着实不错:足不出户,面不染尘,无奔波之疲色,无案牍之劳形,而衣食有给,便可高枕无忧!美哉妙哉! 然美则美矣,妙则妙矣,果其然乎?我们姑且不论这笔来历不明的钱是否取之有道,单说有钱以后人就可以不劳动、不工作了吗?!我看,未必其然也!道理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