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2.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3.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教师如果摘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 ,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实质是意会 ,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 ,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 ,“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才能实现“感悟”。这是不是说不要教师 ,学生就能无师自通、自我感悟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感悟”…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中的感悟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品读、激发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人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语言表达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意会”就是感悟的具体体现.感悟需要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和读者思想的桥梁。小学生如何通过这座桥梁达到领会课文思想内涵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潜心领悟课文的深层教育意义,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渐渐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或情节中,即让学生进入角色,自己领会其中的含义。当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但教师讲解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缩短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距离,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而不是把某种思想硬塞给学生。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理解课文时,要求学生“语语悟其神”,就是这个道理。潜心领悟有两条途径,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领…  相似文献   

8.
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感悟”的“感”就是“感受”,“悟”就是“领会”“醒悟”。而阅读正是唤醒学生美好情感的良方,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生命个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阅读中的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薛国芳 《文教资料》2009,(35):52-53
学生对内容阅读领悟的多少主要表现在理解和感悟的深度方面,在“读中悟情”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悟情”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地朗读课文。使其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说中悟理”是让学生把自己在读中所感悟到的内容说出来:“思中悟美”则是有目的、有重点的组织教学.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自主体验文章所蕴涵的伦理道德.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收获后.让学生经过辩论和思考,形成阅读理解中的共识,从而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感悟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对学生而言,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笔者认为,在细心品读、留有空间、升华情感处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定能成就我们朴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感悟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对学生而言.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笔者认为,在细心品读、留有空间、升华情感处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定能成就我们朴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中,无沦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也就是说,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文的学习、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感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高青 《甘肃教育》2020,(6):153-153
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的美妙,领悟智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产生自我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被文中描绘的情景所吸引而沉醉其中,或对文中所阐述的"理"有所领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而学生对文本能有所感、有所悟必须建立在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上,没有语言文字为依托的"感"和"悟"必然是空洞而苍白的。  相似文献   

16.
苏渊 《云南教育》2004,(25):22-23
近年来,尊重学生,把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感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这种感悟不是回到“自读自悟”的老路上,而是需要教师思考怎样提高学生感悟效率的方法。因此,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  相似文献   

17.
任燕 《青海教育》2014,(9):54-5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部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学生语感的获得更多是来自他们的朗读自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朗读来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口未,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有效的“悟”也离不开教师巧妙适时的“引”,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道之处,深入领悟作者所表达的细微情感。当然,教师的“引”应以学生的“读”为基础,以学生自己领悟为主。教师的“引”必须引在关键处,“导”在有疑处,一句话,学生的朗读自悟,教师的适时牵引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而形成富有生命的、充满活力的语感。引在实处,悟在深处,感在情感碰撞处,丰沛的语感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感悟教学"。感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学生的感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知识或方法获得升华的契机,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  相似文献   

19.
张会贤 《考试周刊》2012,(41):30-30
1.语文课应该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 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被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被批判为“满堂问”;再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被批判为“满堂读”;现在,又流行“满堂悟”,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感悟,就是不说怎样去感悟,要感悟些什么。这些语文课堂的“流行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寿成 《江苏教育》2006,(1B):19-20
“学题”是指提供给学生不是只要答案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自读感悟的提示。其目的是把繁琐提问变为学生潜心读书思考.把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变为学生的自读自悟。下面结合教学谈谈自己在“设计学题”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