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社会,物质丰富,而传统文化日趋衰落,人们道德失范,精神空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备受冲击。番禺区石楼镇赤岗小学站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回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立仁"学校文化,重新绽放"仁"的光辉,也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2.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缺陷张锴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人性的研究和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仁”,而仁讲的就是如何做人和如何待人的道理,所谓“仁者,人也。”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人性问题,人伦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仁”和“礼”是中华民族传统和平文化的核心内容,“仁”是传统和平文化的思想基础,“礼”是实现和平的桥梁。这种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和平文化在芷江受降中得到充分体现。推动了对日受降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人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人生幸福的感觉;社会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有了共同精神家园就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寓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单体寻找到精神家园的需要。本文自人的文化需要出发,运用文化学方法,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人生动力与精神家园、社会发展与共同精神家园、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培植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仁、义、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之核心,这种传统文化理念历经五千年,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德,如:爱国、谦让、和善、友好、诚实守信等;但其消极影响也很大,造成了中国人的封闭保守和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导致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缓慢和落后。利、力、理是西方社会传统文化理念之核心,这种文化理念加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刺激,使西方掀起了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和高科技猛进,创造出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却使人们失缺了精神家园,成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文化”“文化建设”备受关注,无论是对于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实皆一大幸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我们特校要坚持“以文化人”,推动学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要发展特教学校文化,就要与深化特教课程改革有机结合。着眼当前,聚焦课堂,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成分 ,主导性文化为儒家。文化价值的中心观念是孔子的“仁”,主要内涵是重“天人合一”、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其涵蕴系统是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中国人建设新文化 ,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由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多元一体”“团结奋进”“守正创新”的文化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源”“能源”“光源”的时代价值,夯实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教育艺术》2005,(11):F0004
华泰翰林是一所多家实体公司的基础上延伸的,致力于研究爱的智慧和卓越人生的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公司在借鉴中国悠久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管理工具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中、西方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本,研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精神家园处于人文科学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它使人的精神境界及其社会生活的人文教化克服了偏差的传统力量,充分发挥价值的稳定性,从而对社会意识起到稳定、矫正、修复、提升等作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精神家园意识归属的引导,以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而作为“意义”层面精神家园建构的途经选择,科学精神在精神家园价值理性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只有树立科学精神,高素质人才才能用科学的思维意识构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诗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意教育”的内涵核心是关注“人”的精神状态,是寻找美的教育,是涵养教师精神家园的教育,是滋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教育。“诗意教育”可以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网络精神家园对网络强国建设来说意义重大。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特点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生活中来,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必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西方文化对我国网络精神家园的“文化霸凌”、“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自我拉扯”、“言论集散地”的思想冲突等都给网络精神家园的建构带来挑战。因此,建设网络精神家园,一要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充分发挥网络生态治理的净化环境作用;二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基育人作用;三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文化人”,人文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学”作用.艺术英语作为一门新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魅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导人明确人的本质、教导人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教导人营造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之所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后,又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文明路向,是因为:文化升华人们的思想意识,传承道义修养精神的属性,使人心态昭昭;文化跟进社会解放心灵的功能,使人诚意正心;文化激扬个性铸就灵魂的使命,使人充盈正能量。“文化强国”的精神战略,已成为苍穹思想的情感本心和璀璨朝阳的大道兴邦。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具有表层和深层之分。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象,而美籍华人孙隆基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正是通过对“仁”——“二人关系”的解剖,挖掘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二人”关系,即把个体价值消融于群体关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19.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会包含着诸多的丰富的意蕴,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具体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仁”与“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建立的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既不能走复古的道路,也不能走西化从而否定传统的道路,而应当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现代只有根植于传统才有深厚的生命力,正如传统只有再生于现代之中才获得生命力一样。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方向应当是立足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汲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精髓,创造出既不属于古代又不属于西方,同时又表现出了我们时代根本精神的新的文化形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一复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新的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