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三丰  王宗岳 《武当》2011,(10):15-16
(接上期)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仪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成  相似文献   

2.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高得益 《武当》2009,(7):10-11
六、病功功式 出自太上之“三生万物”。太上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为道生万物的生成顺序和天地气交而生万物的生成理论。功式是具体的把式,其式、数、顺序都必然合乎道的生成法则:道生一者为太极,太极者天地阴阳之始也,为宇宙之初混沌无物状态。虽然无物却已产生了第一个具体的有,这个有就是太极,  相似文献   

4.
《武当》2000,(4):6-55
五行捶,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天盘、地盘、人盘)中为人盘拳。传统认为,阴阳精合生五行而成万物,人具五行秉赋故有人形;阴阳精分生八卦而成万象,人具八卦象征故能万变。八卦五行都含阴阳,都是自然,相协相合,因而循八卦错综万变之义,依五行生克相推之理,借势运化一身,协调五行,平衡阴阳,促进全体生机正常生发,并借运化后天,亲合自然,悟觉先天法度,连通天地,返本还原,方是五行捶真谛和要旨。因此,五行捶尤其强调心法,  相似文献   

5.
阴阳学说,是我国最早的哲学思想。最早的阴阳观念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后来被《周易》引入自然哲学对立统一的范畴。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阴阳生克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因此,人的养生活动同样是受阴阳总规律制约的,人的寿与夭决定于机体的阴阳状态。阴阳和(相对平衡)则寿,阴阳离(相对不平衡)则夭。如《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如《荀子》曰:“阴阳大  相似文献   

6.
戚建海 《武当》2005,(2):13-13
太极易图者,宇宙之缩影,浑圆之象也。神明府中之渊微,炼丹术之精髓,行功火候之妙门。太极之初,恍惚之象,两极未生,阴阳难分,故日无极。无极之象数为(零),有极之象数为(一)。自无而有,天地人万物道同。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动而天地互恋丝相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太极之阴阳两仪生。阳主动而阴守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静相间,昼夜分明,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7.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最核心的秘密是什么?方方面面、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它的髓核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就对阴阳的关系进行了说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  相似文献   

9.
灵阳子 《武当》2009,(2):45
三元合炼丹法是我师阐述的道宗丹功核心内容,历代先祖修炼的真髓都蕴含其中。此道至简至真,历代真诀皆口传心授,不立文字。太上道祖著《道德经》阐述大道真旨,为后世修道之航灯。自然大道均离不开天地人三才,阴阳合而运转,三才合而极化,天地三才合而生化万物,人体三才(三灵)合而逆运生丹生仙,缺一而不入真道,此千古不易之理。  相似文献   

10.
苗稣  杨永春 《武当》2005,(2):37-37
二元术,二元者,天地、人合为二元。术,法也。简意为研究探索宇宙天地自然万物及人体阴阳变化规律的法门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5,(7):16-17
练习心意拳,要懂得“中和之道”。所谓“中和”之道,乃阴阳和合也,阴阳均衡,二气得调之谓。人在天地之间,能秉承天地之气,则能得中和之气。古人有:“冲气以为和”的说法,并且还说:“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而人则是“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2.
从古代传统养生典籍中,概括瑜伽传统养生理论中的几种观点和学说,旨在为现代养生理论提供参考依据。 1 整体观学说 1.1 天人整体观 瑜伽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天地、阴阳、四时、宇宙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无不产生影响。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的大系统中的统一整体,天体间的万物在其生长衰亡的过程中,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要使瑜伽养生学在此大系统中求得自身平衡和发展,应该是顺应其规律,为自身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3.
郑工 《收藏界》2011,(3):148-149
蕴玉斋记 南方有斋,名曰蕴玉。斋在大岭之南,粤地之东。蕴者,天地之所以化生万物滋育百灵者也;玉者石之极也。玉讲缘也,因缘和合而璀璨于世。知名者有和氏连城之璧、贾氏通灵之宝也。西游记明载:女娲氏炼石以补天。事成遗有璧,迸而为猴,后为大圣齐天直犯天颜。今花果山水帘洞内有大圣庙在焉。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有其独特的立意与通盖.它蕴涵着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并依附于道家的阴阳学说,练形于外而运化于内,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太极”本来是指"气”的原始状态.<朝秘正义>中说:"太极请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分羊传>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天地之始也.”就是说太极是一个无限大的混沌之气,也叫"太和”之气.它包裹天地八方,生成万物,并赋予万物生机.  相似文献   

15.
1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  相似文献   

16.
协调阴阳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阳学说观点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贯穿着阴阳二气的作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把阴阳看成是自然界的总规律,是万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万物生长壮老和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09,(11):145-147
一、张藏本《孙武兵法&#183;卷五&#183;奇正第四十五》原文(图4) 奇正第四十五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  相似文献   

18.
宣焯山 《精武》2007,(3):46-47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相似文献   

19.
静在无极中     
《太极拳经》(明·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这就是说只有无极才能生太极。所以后来的太极各门派都遵守:练太极拳必须从无极式开始。什么是无极呢? 无极就是无念、无象。古人论道说:“盖未有天地先有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未有天地就是在鸿蒙混沌阶段,没有意念,没有形象。这就是阴阳未分,清浊未判的世界。这就是无极。  相似文献   

20.
“精气”是化生宇宙万物的物质元素的统称,“精气说”反映了古人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精气说”始于“易”,为先秦道家继承发扬。“易”对宇宙万物的生成是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系辞上》),四象变化生万物来解说的。太极是浑一未分的阴阳二气,太极内部的阴阳二气阳抱阴负、沉浮升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