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社会调查、专家访谈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历程、现状,相关交流政策、法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两岸体育交流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并对两岸体育交流合作领域及互动模式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体育交流在闽台两岸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厦门市历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这一闽台民俗体育竞赛的发展特征及其在对台交流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海峡两岸龙舟赛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对其发展提供参考,也期望对目前闽台两岸日益增加的各项体育竞赛的组织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摘要:体育社团参与体育治理对新时期体育发展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国体育社团在参与体育治理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例如体育多元治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体育社团存在同构、虚化、边缘化等现象、治理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过渡衔接不畅、体育社团资源竞争不平等等问题。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决策的协商机制、资源的共享、民众意愿的柔性表达均会影响体育的变革。理想的治理状态、合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是体育社团参与体育治理的最有效实现途径。而实现体育治理的关键,是构建政府与体育社团间“共建、共治、共享”的双向互动治理模式;体育社团的脱钩、实体化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有效参与体育治理过程的主要因素;体育社团的独立、自治、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其成为体育治理中完全主体的重要条件;体育治理的最终实现,还需要转变政府“办体育”的观念,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体育社团与政府关系的顶层设计、完成制度化赋权、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4.
从社团主体资格、社团的民事法律地位、政府和社团的关系、社团终止等角度比较中、俄、德和法等国社团法.其对我国体育社团立法的启示是对体育社团准入限制的放宽、明确体育社团的民事法律地位、明确政府对体育社团责任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两岸的体育交往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解、消除隔阂、加深了友谊,但从两岸发展的需求来考虑,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仍不尽人意。因此,选择适合两岸现状和民情的体育交往方式和沟通渠道,来促进两岸经贸往来与和平统一,就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中国早期步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苦涩经历和两岸体育交往的曲折历程基础上,有感于两岸同胞心系北京奥运的民族情结,对加强后奥运时期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期发挥体育交往的政治、文化与教育功能,加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7.
The Discussion of Mass Organizations of Sport in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它具有民间性、非盈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等基本性质。具有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成员发展、维护成员的群体权益和个别权益等功能。体育社团可分成竞技运动、社会体育、体育科学技术、体育观众、体育娱乐享受等类别。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体育社团处于萎缩的状态,当前体育社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体育社团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还具有鲜明的官民二重性。体育社团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组织形态,未来的世纪中,体育社团将会从官民二重结构中逐步走出,展示它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社团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合法性理论对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政府对自身合法性的重建和体育社团对自身合法性的追求共同促进了体育社团的发展.政府自身合法性重建是政府发展体育社团最为关键的原因,它是体育社团发展的外在动力.体育社团对自身合法性的追求是其内在发展逻辑,也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对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促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来积极应对,从而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积极健康发展,以达到高等院校间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情报搜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两岸关系及体育交流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未来体育交流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信息检索、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厦金横渡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以厦金横渡为例的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两岸体育文化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给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海西”发展中的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具有闽台地方特色妈祖文化与体育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是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领域。建设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民间友好往来;有利于促进闽台体育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提出:共建闽台城市体育行政部门支持"妈祖文化体育圈"常设机构;共建闽台妈祖文化特色体育竞赛与全民健身联动市场;共建海西城市滨海体育旅游休闲园区;共建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合作研究课题互动模式等建设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台湾地区体育教科书在形式结构、导学系统、教学内容、助学系统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大陆不同特点和风格。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两岸两版初中体育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大陆初中体育教材应适当增加健康知识比重;运动知识内容部分增加趣味热身项目,引入体育明星励志故事,降低体操、武术教学难度;健康知识内容部分引入食品安全知识和运动伤害紧急处理与急救措施知识;增加插图数量,标明选图来源,尊重知识产权;剔除与教学信息不符栏目,重新整合栏目类型。  相似文献   

15.
论"海西"发展中的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化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角度,探讨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认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应完善两地之间的领导协调与组织管理;重新整合闽台体育文化资源;提高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强闽台体育产业项目合作;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闽台民间传统体育与两岸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闽台民间传统体育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和深厚的渊源。地缘、血缘、神缘、俗缘等关系为闽台民间传统体育的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闽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自身存在的发展渊源又为彼此的交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这些基础上,充分发挥民间体育社团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建立互动灵活的操作机制,大力加强闽台的民间传统体育交流,从而激发两岸同胞的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层面分析嵌入式治理的内涵要素、嵌入关系与嵌入机制,同时借助S省T市两个社会组织的案例从实证角度分析社区体育嵌入式治理模式的运作机制。研究指出:嵌入式治理模式实现了社区体育治理中社区、街道、社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协同配合与多方共赢。社会组织因与社区体育原有治理主体的不同利益关联而分为合作式、竞争式和依附式3种嵌入关系。社会组织通过信任机制、行动机制和能力机制将服务内容策略性地予以实施,最终实现了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社区活力、再造社会资本和增强政治认同等多重社区体育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分析台湾运动休闲相关系所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台湾社会对休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就业趋向、就业质量等方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台湾地区休闲相关本科就业趋向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餐饮类、旅游类、服务类行业,研究生就业趋向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教育类、服务类、餐饮类行业.而中国大陆则一边倒的均为教育类,分析海峡两岸休闲专业就业趋向现状及原因,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大陆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接长三角经济区,西临珠三角经济区,与台湾隔海相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有着侨缘优势、对外贸易优势和初步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等,但是面临着群众体育消费较低,体育人才匮乏等桎梏,海西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以"创品牌"、"促消费"、"育人才"等为主.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1995年以来我国草根体育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并从总体概况、阶段性特征、视角、主题、类型五个维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综合评述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今后应积极拓展中国草根体育组织的研究领域,加强草根体育组织与其他类型的体育组织和公益组织的协同发展研究,加强中国草根体育组织统筹发展的系统理论研究,加强草根体育组织的本土化研究与思考,探索建立、完善草根体育组织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