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高校武术教学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课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体育课程推进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和手段。通过对学校体育教学和武术运动开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武术教学在学校推进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湖北师范学院武术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武术课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很少采用娱乐、对抗性和电化教学等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单一。忽视武术能力的培养;理论课时少,教学的应用性、科学性不高。提出了改革我院武术课教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辽宁省高校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分析了武术课开设、师资力量、课外武术活动等内容。归纳了武术教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武术课程建设,夯实武术文化传承基础;重视高校武术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武术文化传承意识;丰富校园武术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感等武术教育传承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拳种的产生使中国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从本质上摆脱了原始的攻防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武术拳种的产生与成熟的攻防格斗技术、独特的攻防格斗理论和优秀的创拳关键人物等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指以独特的拳理为依据,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它强调了武术格斗技术体用兼备的技术特征,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武术套路技术内容单调、雷同倾向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现行武术竞赛规则、创编套路、技术功力、技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近几年武术比赛中套路技术内容单调、雷同,观众急剧减少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学校武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学校武术的开展情况来看,与武术的发展和中央领导对武术的期望相差甚远。通过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学校武术开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进行探讨,旨在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科学规范学校武术课程的教材体系,使学校武术工作能够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中原则上都认可武术的作用和价值,但具体在开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情况,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广东四所高校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主要还是学校主要领导对武术课重视程度不够,至少其态度是支持和关心的力度不够;武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按原有大纲"方面和"自选内容"方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增加实用性和趣味性,来提高大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利用武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主要从电影、电视了解武术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小说,而体育老师发挥的作用还排在了这些之后。  相似文献   

8.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中原则上都认可武术的作用和价值,但具体在开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情 况,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广东四所高校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主要还是学校主要 领导对武术课重视程度不够,至少其态度是支持和关心的力度不够;武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按原有 大纲”方面和“自选内容”方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增 加实用性和趣味性,来提高大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利用武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主要从电影、电视 了解武术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小说,而体育老师发挥的作用还排在了这些之后。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并分析了高职院校军事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位一体军事课建设设想。旨在通过三位一体军事课建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相似文献   

10.
揭示现行武术教学计划存在培养目标与就业现实之间脱离、人才规格与毕业达到要求之间有落差、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缺乏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等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认为:缺失从学科角度深刻把握本学科的内在特点、缺乏从国内外社会需要视角及时创建性的修订教学计划、缺少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确立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出修订的设想:在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充分考虑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修订提出了具体建议,如培养目标中增加"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方向、人才规格应该定位"高级"、课程设置避免竞技项目化、认为武术技术是一种身体操作知识,从知识角度构建课程,"突出拳种课程化,课程分层体系化"、武术课程技术体系结构为功架类--长击类--短打类--圆柔类等,提出建立基功课、"师徒传承"方式等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探讨新军事变革中军事体育的功能定位,从增强官兵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育军人战斗精神以及促进国际军队交流等方面进行论述,从部队体育训练、院校体育教育和基层体育活动等方面阐述了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军事体育内容结构,最后对军事体育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军事训练转变的深入推进,作为军事训练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能训练,其内容、模式及方法等各要素向实战化的转变势在必行。在开展体能训练实战化的研究与实践中,要避免一些认识误区,正确把握体能实战化的原则,科学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推动其科学、有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内容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分析、论证,认为:1)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2)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3)高职院校武术的技术体系应采用以简单实用的基本功、基本技术、基本组合为主的实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以竞技运动训练模式和军事训练模式为研究依据,结合军事体育训练的实际需要,从军事体育指导内容的相关技术、军事体育训练指导的相关技术和军事体育管理指导的相关技术等3个方面,探讨了军事体育指导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新规则试行后竞技武术太极拳自选套路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武术竞赛新规则修改实施后,对竞技武术自选套路太极拳技术发展状况及其相应的训练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讨论与分析竞技自选套路太极拳技术发展现状,找出与其相适应的训练对策,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找到相关合理、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相应文化本体的历史演变,武术运动也随之发生了形态及至功能的变化,要融入奥运大家庭,武术改革之路绝对不会平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现状,提出了中国武术运动改革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是: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赛体系;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依然显得发展缓慢,推动不力,重视不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价武术项目的不确定和难操作性,注重竞赛内容和竞赛结果,忽视厚重的、历史沉淀的武术文化的支撑和渗透。  相似文献   

17.
跑是原始社会人类在自然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本能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跑成为一种技能,并与军事活动紧密相连至今。古代军队把跑步作为训练士兵,提高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并形成了较合理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不同内容设置的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实验法,研究不同内容设置的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学期的锻炼,不同内容设置的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众健美操加流行操的教学课深受学生的喜欢,对综合素质的影响显著。总体来说,复合健美操课型优于单一健美操课型,这为以后公共体育的健美操课内容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