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认识体育隐蔽课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体育隐蔽课程本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特性、隐蔽性、多样性、依附性、易接受性、持久性、愉悦性,结果的难量化性。论断了体育隐蔽课程与点性课程的关系,提出了其构成要素,包括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市初中、高中和大学关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时空、文化价值和教师教学三个要素;当前学校对体育隐蔽课程内容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且不同学校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学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的实施优于中学,高中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实施效果最差;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的实施与学生体育参与热情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通过对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 ,得出体育隐蔽课程具有以下价值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 ,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到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 ,促进学生对显性课程的顺利吸收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体育隐蔽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早已被研究界所关注,然而其自身所体现的有异于体育显性课程的文化多元性,更有具研究的价值。本文以社会学、文化学和心理学为依托将从体育隐蔽课程文化多元性的表现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意义三大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体育课程教学有所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下的体育隐蔽课程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起着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由此,研究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完成体育隐蔽课程的整体优化,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目标,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6.
运用实验研究法对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阶段的体育隐蔽课程学习后发现:体育隐蔽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体育显性课程的开展有良好的作用;建议在各高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介绍了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内涵、外延,揭示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现实意义: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2)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意识,促进身心统一;3)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以隐性课程的课程和文化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价值:1)隐性课程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优化了体育项目设置,实现了隐蔽课程易接受性特点;淡化了体育技术教学,注重隐性课程效果产生的长期性;突出娱乐趣味等非理性思维,强化接受过程的愉悦性。2)隐性文化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些隐性文化的元素,具有显性文化元素不可替代作用;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互动模式丰富了文化的传递形式;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种文化现象,传承校域体育文化,弘扬校域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综合分析法,探讨了体育潜在课程的特点,认为体育潜在课程具备以下七方面特点:自动化、无意识性、非预期性、概括性与迁移性、模糊性、无加工容量限制性以及多样性.分析认为,就体育潜在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的关系而言,连锁模式与同心模式相对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体育隐蔽课程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隐蔽课程和终身体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体育隐蔽课程的特点有易接受性,产生效果的长期性,生成效果的持久性,接受过程的愉悦性;终身体育的特点有终身性、自觉性、自主性,从而得出了二者的契合点。指出了体育隐蔽课程对终身体育的作用:(1)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2)促进终身体育技能的掌握;(3)促进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并提出了发挥体育隐蔽课程作用以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1)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2)提高课程设计的合理性;(3)提高学校管理对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视;(4)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体育隐蔽课程能很好地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教学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知识,还要重视体育隐蔽课程,让学生获得关于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知识,也就是利用隐蔽课程对学生全面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高校教师如何在体育隐蔽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构建学校隐性体育课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揭示了隐性体育课程的涵义和构建隐性体育课程的原则,对从隐性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与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构建完整的学校隐性体育课程体系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体育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核心.从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论探讨为基本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状态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范式、学科课程结构、课程与教材评价制度等5个方面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构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是采用一种更灵活、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与学活动。此模式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尤其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有利于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体育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有人去做,去实践,其本质很难用文字表达。这种体育的实践性与文字性表达的高度矛盾,正是体育在人类文明中具有的特殊之处。“体育的本体就是身体运动,即体育以身体运动本身为目的。”这样表达体育的本质既可以在操作性上排除被动运动、生活自理和工作等非体育,又可以在价值层上净化体育思想、保持体育的纯粹性。在哲学上,我们应处理好体育的两对矛盾:一、人的身体或意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人”与“物”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反复思考,我们才能从当今的体育现实中汲取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5.
对我省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使高校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目的落到实处,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对我省32所高校271名教师和32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理论课计划时数偏少、授课形式不一,随机性较大、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实践相脱节甚至存在教师不愿意上理论课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充分认识2003年我国颁布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对各高校在执行课程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合理性,提出切实贯彻新课程方案精神的建议,旨在为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对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状况及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为我国当前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生态化影响因素及生态体育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人、物质和精神这三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生态具有课堂情境的和谐自然、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的特征,阐述了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的理念及内容,其内容包括目标的生态化、内容的生态化、课程实施生态化、课程评价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湖南省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存在发展缓慢、省级精品课程起步晚、学科比例失调、课程建设重复等问题,同时,发现湖南省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优于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基于对课程建设的客观分析,笔者提出了湖南省体育类精品课程共建的三种模式,即校际共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校社特色发展模式,以期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湖南省体育类精品共享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年教学实践研究,探讨普通高校体育造项课的择项和立项的依据。通过教学实验对比,以反映教学效果的专项技术考核成绩和身体素质的测试成绩做横向的比较,探讨体育造项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