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在前人探讨五行思想起源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成果,对上古文献作了重新审理,基本清理出五行思想萌芽和形成的轨迹。认为,五行思想的源头可追溯至原始图腾观念和自然神崇拜,经颛顼氏整理、夏后氏承袭,而在春秋时期的晋、郑两国宣告形成。可以认为,“五行”一词最后定型的工作,是由思想家、政治家子产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学者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将"五行"与"五方、五色、五官、五脏、五音"等联系,用以阐述自然、人体与社会各种现象的对应关系.文章从分析汉字"五"的构形入手,从三个方面--五行与天文地理、五行与人体医学、五行与中国古代政治法律道德等,探讨了以"五行"为核心理念而推衍和附会出的一系列历史文化语词,揭示了中国古人对自然与人类思想行为的深刻认识和思辨.  相似文献   

3.
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帝族和黄帝族是两个互婚的同盟部落,最初活动于西北姜水流域和姬水流域。炎帝传说的南迁主要得力于阴阳五行说的广布。在阴阳五行说大体系中,炎帝被配为南方之帝,于是,南方便有了炎帝崇拜及这种崇拜的物化表现形式——炎帝陵和炎帝庙  相似文献   

4.
先秦文献与古文字资料可证周代确实存在“火”、赤鸟与赤色崇拜的文化现象,赤鸟崇拜后来演化为赤凤崇拜。周人的“火”与赤鸟崇拜与周人星空分野的星宿有关,是由星占术而引起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周人赤鸟与赤色崇拜的文化现象并非邹衍五行说兴盛后才产生的,相反这只是邹衍对周人赤鸟与赤色崇拜的文化现象加以利用与改造罢了  相似文献   

5.
线描结构与色彩结构是工笔人物的基本结构,线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色彩结构在色服从于线的前提下,在“色不碍形,线不碍色”的合作之中共同形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中国画的色彩观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而有青、黄、赤、白、黑五行之说,形成了“五彩彰施”、“随类赋彩”的设色准则和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结构,对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至今还难归纳出一个完整的“诸神世系”.在最初的神话中,一般都是多神分治,神们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地,互相之间很少发生联系.也不存在所谓的主从关系,大家都是受万民崇拜的上帝.《山海经》中常提到的“众帝”、“群帝” 即指此.后来,不知因何发生纠纷,继而引起战争,这一来,神国分而治之的秩序被打乱了,胜利者一跃而为统治者,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主神”.在我国,对于何人为主神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说为黄帝(见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第192页):一说为  相似文献   

7.
采用3×3随即区组设计,应用对偶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颜色、不同工整程度字迹视觉效果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的字迹工整程度和字迹颜色对字迹的视觉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字迹视觉效果从最好到最差依次为黑优、蓝黑优、蓝优、蓝黑中、黑中、蓝中、蓝黑差、黑差、蓝差:字迹工整程度和字迹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字迹工整程度为优时,黑色字迹最好看;在字迹工整程度为中和差时,蓝黑色字迹都是最好看的。  相似文献   

8.
五行说,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方法论。它与中国养生学的结合,构成了其新的理论内涵,形成了中国养生学所特有的归类原则和归类方法。本文试从五味与五行、五季与五行、五志与五行、五方五色与五行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养生学是怎样以五行说为理论指导而开了五味养生、五季养生、五志养生、五方五色养生的先河的,从而说明了中国养生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的,它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辩证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彝族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优秀的儒家思想也得以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保存下来.儒家自然宗教信仰对彝族的民间信仰之一即自然崇拜产生了极大影响,彝族吸取了儒家主要思想并在其继承过程中又根据本民族的特殊需要有所取舍.彝族的自然崇拜与儒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表现出的对自然界极大的尊重与关爱是紧密相连的..当前由于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传统文化,重新发掘其中的精神资源,儒家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了生态伦理观,因此在科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并不是要回归传统而是要通过学习传统思想的精华来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系统的圆论思想,涉及到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等方面。这一圆论思想是与中国古人的圆形崇拜、古代哲学的圆形思维有紧密联系。同时,刘勰在儒家、道家、佛家圆论思想的基础上整合创新,创造出系统的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