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通过对杭州、上海和成都的实证研究表明,休闲体育与休闲城市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休闲体育提升休闲城市品质主要表现在为城市提供高品质休闲资源、休闲体育旅游促进休闲经济发展、休闲体育赛事打造城市靓丽名片、休闲体育提升城市休闲指数等方面。发展休闲体育是休闲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休闲城市经济发达为休闲体育提供物质条件,文化繁荣为休闲体育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和谐为休闲体育提供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2.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丽城市”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城市更新建设的保证者,而美丽城市的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两者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的蓬勃开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推动与滋养,生态文明建设是休闲体育发展的至高境界,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外在环境和内部动力。城市休闲体育通过亲近自然、绿色消费、健身怡情、协调“三生”等实际行动,起到了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拉动低碳经济增长、实现生命价值延展和促进城市休闲功能提升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践行手段。  相似文献   

3.
从时尚的视角论休闲体育在城市体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明确了时尚、休闲体育及城市体育的内涵,分析了休闲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关系,并从构成时尚的要素这一基点出发,从意识形态、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三个角度,论述了休闲体育在城市体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指出,需要加强休闲教育,以促进休闲体育和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成为众多城市提升形象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对构建休闲旅游城市趋势探索的基础上,分析了马鞍山市构建休闲旅游城市的八大独特优势,并提出了六大构建对策及建议,以期为中小城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一定借鉴,推动城市建设向休闲化迈进。  相似文献   

5.
根据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必要性和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太极健身运动的品牌运营”、“推动自行车运动的发展”和“促进体育旅游与经济发展”三条加快成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便初步建立起符合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的具有新型特色的体育经济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运动休闲是21世纪世界的新时尚,把城市发展定位于运动休闲城市是体现人性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些城市具有自然、人文、体育资源等多方优势,因而可以率先提出运动休闲的城市发展路径.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固有的体育运动资源、文化背景等等都是城市向运动休闲方向发展的动力因素,而这些因素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将他们整合,形成系统动力.除此之外,一个城市的态度,包括其对技术、人才的态度,归根结底是它的包容精神,从另一个侧面决定着其运动休闲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社会地理学视域下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分层下的休闲体育空间涵义进行分析,探讨基于社会分层的休闲体育空间认知规律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以上海市为例说明休闲体育空间阶层分化的现实存在性,最后在对休闲体育空间阶层分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重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策略,旨在为消除由休闲体育空间阶层分化引起的不平等提供依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融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也大大促使全球体育文明成果惠及不同种族的人们.现代休闲运动作为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的运动形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迅速传入中国并植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排斥的博弈中,休闲运动必将被中国各阶层接纳,成为大众化的时尚健康运动.  相似文献   

9.
基于休闲时代来临的背景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长三角区域体育休闲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现实基础、实际需要进行阐述,并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上海市建设体育休闲城市的可行性及实施路径,以期为体育休闲城市建设、城市体育休闲功能完善和发挥体育休闲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具有独特休闲文化背景的城市体育文化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了成都市休闲文化的特色,分析了休闲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差异、冲突和融合,指出了独特休闲文化背景下成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困境,最后提出了成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及消费现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动机明确,健身意识较强,休闲方式呈多样化发展.但整体消费观念有待提高;不同收入水平居民休闲体育消费呈现明显差异性,阶层分化明显;闲暇时间不足、体育场地缺乏以及休闲消费理念宣传不到位等是影响珠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海啸中的生存奇迹看定向运动的生存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定向运动在人们如何应付突发灾难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定向运动这项野外活动对从事者的心理、技术和体能要求与人们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要求很相近.因此,通过对定向运动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以达到逃避灾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探讨城市不同阶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差异为主要目的,以成都市为个案,收集713个有效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并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参与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中上层、中层女性参与率相对较高;(2)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场所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较高阶层女性对有偿性体育场所的参与更为活跃;(3)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消费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消费水平与女性社会阶层地位呈同时增加的态势;(4)各阶层女性在休闲体育参与频率、项目选择、消费内容与参与价值取向上均不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提出:关注成都市城市中低阶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发展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政府须在休闲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上继续发挥其基础性职能,构建区域女性休闲体育行为成长结构的动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休闲体育性别差异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献资料、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休闲体育活动进行调查,落脚点在全国经济较为发达、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城乡男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及体育消费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因性别差异造成休闲差距的原因,以及在休闲体育参与方式、拥有量、制约因素等方面的差别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休闲体育消费调查及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典型区域市场的消费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休闲体育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城市居民对于休闲体育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进一步提出一些今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方向,为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经营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休闲体育产业不仅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塑造城市形象,更能为城市创造财富和价值。休闲体育产业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城市政府的休闲体育组织管理意识薄弱、城市休闲体育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及城市体闲体育市场缺乏开发力度等因素,本应成为休闲产业三驾马车之一的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却远落后于文化休闲产业及旅游休闲产业。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功能,并思考其功能扩展的路径,来为我国“休闲城市”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休闲体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使得公共休闲体育服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探索公共休闲体育服务的组织网络化,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优化、壮大自愿者队伍,完善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探索发展公共休闲体育服务的新路子,促进公共休闲体育资源的最优化和合理化,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休闲体育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空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对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首先,我国居民对于运动休闲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切否定,逐步变为再认识和接受,其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从而为其产业发展拓展了认识空间;其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得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加,善渡余暇成为社会需求,因而社会对运动休闲需求激剧上升为其打开了社会需求空间;再次,现代生活方式形成将运动休闲纳入健康生活方式之中,由此催生并加速社会运动休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1200名福州市城市居民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其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与职业地位、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与城市发展变得越来越密切。休闲体育市场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城市化进程,对休闲体育市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休闲体育市场的发展,对城市化也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和内在的优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