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丽城市”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城市更新建设的保证者,而美丽城市的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两者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的蓬勃开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推动与滋养,生态文明建设是休闲体育发展的至高境界,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外在环境和内部动力。城市休闲体育通过亲近自然、绿色消费、健身怡情、协调“三生”等实际行动,起到了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拉动低碳经济增长、实现生命价值延展和促进城市休闲功能提升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践行手段。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的高度,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顶层设计中一改过去“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提法,而突出强调“生态文明”的概念,这表明未来我国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上要遵循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同时也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心理、行为层面的构建。近年来运动休闲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不仅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不具备,而且也缺乏健康、绿色、休闲生活方式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构建承德市“生态海绵城市”为出发点,结合承德市园林绿地景观在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应用,分析承德市园林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承德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构建的关键点,以助推承德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快乡村旅游建设的步伐,是党的十九大对统筹生态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给出的明确方向。文章在铜陵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研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理论,探究了铜陵市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并为铜陵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当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理念异化、缺乏本土文化支撑与融合、产业创新思维与消费引领不足、忽视“人的城镇化”建设等问题。应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关联产业集聚与衍生产业融合的整体布局;强化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推动运动休闲文化生活化;加大机制政策创新,完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动“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2年党的十八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要贯穿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来.自此,美丽的概念贯穿到了各省市、各行业的建设中.旅游业素有“绿色产业”、“无烟产业”的称号,是“美丽”建设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展示“美丽”,还能传播“美丽”,创造“美丽”.旅游景区的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恢复与发展、美丽城市和乡村的建设、生态旅游的开展都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价值观,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文明观的要求贯彻和执行,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的结合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真谛落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才能实现生态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动休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国际运动理念和风潮的传入,却又严重依赖我国自然资源和国家政策的向导。在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势之中,运动休闲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指向国际化运动休闲产业规划中必须把运动休闲产业规划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把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即互联网产业相融合,积极利用我国著名古迹和地理条件,大力宣传,从而使我国步入运动休闲产业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阐述了高校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现状、意义,对高校构筑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校在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要构筑“特色”专业、要构筑“新颖”课程体系、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力度和深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泉州旅游业在塑造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休闲”(以下简称“海丝旅游”)品牌过程中,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对代表性的“海丝旅游”景区的田野调查同时结合对泉州地陪导游的深度访谈,发现泉州“海丝旅游”景区厕所存在位置和布局不合理、功能化和人性化缺失且维护质量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以双因素理论为指导,通过自查和他评,确定“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同时遵照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确定“海丝旅游”景区厕所整改问题的“轻重缓急”,最后实现泉州“海丝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水平和泉州旅游业发展水平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框架构建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冰雪旅游是体育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以冰雪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体育旅游的发展类型。北京和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对促进京津冀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和张家口冬奥会促进京津冀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进行研究,认为,加快旅游生态化的发展,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绿色经济发展驱动力,对推动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其发展的目标,需要在基本框架构建完成的前提下,突出政府在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构建完善生态化系统、借冬奥会战略机遇激活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全面提升京津冀冰雪旅游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为全面建成世界旅游强国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苏州可充分利用著名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挖掘古城周边优美的山水资源,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做大做强体育旅游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苏州发展体育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进行研究,提出苏州发展体育旅游,应统筹大众旅游、健身与名城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各方效益;着力打造适宜的体育旅游环境;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产品;培养体育旅游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文化悠久 ,气候各异 ,地貌百态 ,构成了丰富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 ,通过政府管理 ,社会投资 ,进行产业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将会促进西部地区的文化、经济进步 ,加速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全社会对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持续的基本条件。探究对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认知,以云南大学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他社会群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情况,并就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繁多等因素造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认知度低下的问题,拟从制度、宣传、教育等角度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之一。从生态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体育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作用和“体育生态危机”与“体育生态革命”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体育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而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生态哲学的世界观,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方法、生态道德为途径,加大体育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促进体育自然生态建设和体育绿色技术建设,通过政府行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方略具体包括:加强生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17.
体育旅游探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进程中,体育旅游开始凸现。准确把握体育旅游内涵与特征,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十分有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与旅游二种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角度出发,对体育旅游产生的心理、资源特点、分类以及审美特征作精浅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在认识上应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在思想上应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理论上应妥善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建设的关系,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和交通等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资源环境质量下降、开发滞后、缺乏管理等问题。发展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要加强环太湖区域合作,挖掘和整合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同时要优化生态旅游环境,统筹生态旅游规划和营销,宣传、普及生态旅游理念,加强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