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着各家传统文化对该拳中的主体影响,也有太极拳对各家传统文化的主动借鉴。文章在论证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之后,重点分析了太极拳文化中"易"与"中和之道"、"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动静"与"刚柔"、"无极"与"合道"等儒道思想。最后对太极拳思想借鉴各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转型中应融入现代格斗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立足于"天人合一"思想,从太极拳的"道"、"德"、"技击"、"养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统摄.指出"天人合一"思想使太极拳具有了浓厚的哲学内涵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并以"国学"的视角进一步梳理太极拳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复兴中追寻民族文化闪光点的重要途径,也是太极拳最显著和最引以为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八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分支,也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照实验法对新疆乌苏市第五中学特色课"八式太极拳"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学校园开展特色课"八式太极拳"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修身养性,还有利于学生熏陶中华传统文化,从思想、政治、道德上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建议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队伍在教学上的综合能力,成立太极拳文化社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4.
以"象思维"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等谈讨太极拳心法的概念、构建模式、构成要素、原理作用以及运用要点,从而挖掘太极拳心理修炼的内涵及方法。主要结论:作为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尤其讲究"心法"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心理训练方法体系;心法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心法的构建模式是"意念造型";主要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太极拳心法的原理是"象思维"理论,运用要点是"得意忘形""以意导势""把握分寸"。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相关传统太极拳与文化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基础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飞跃。传统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理论博大精深,主要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传统养生学、中医学等其基础理论。传统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定慧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传统太极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等众多思想也正是中国炎黄子孙所长期追求与寻找的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传统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深受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练习太极拳,它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7.
论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哲理博大精深,是祖国传统养生健身瑰宝,具有独特的修身、健身、防身功能。对养生、健身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科学健身的典范。文章从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养生保健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太极拳对人体的健身养生功能,认为太极拳对人体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人修身养性,从而进一步加强人们对太极拳的正确认识,并对提高太极拳锻炼效果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锐 《体育世界》2013,(3):74-75
在当今世界,太极拳已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国家,而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修身养性的活动了。但无论太极拳发扬到哪里,它的根仍然会在,并且永远都在中国。因为太极拳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并得以发扬光大的。中国有着五千多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难想象,。本文就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儒家、道家、佛教、兵家文化来探索太极拳与它们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论太极拳的自然和谐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从中国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深奥的哲理内涵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生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是在"阴阳对立统一"和"天人和一"两个思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下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它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拳术中独特的价值理念被确定下来;从本质上看,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与现代体育所倡导的"和谐发展理念"具有异曲同工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并有广泛影响的拳系。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祛病、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而且还有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功能以及别具一格的技击理论,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植根于传统哲学、医学、拳学等古典文化基础之上,并逐渐形成了融拳、哲、医三理于一身,具有技击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吸收和应用的一些哲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奇光异彩,认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渊源和基础,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它的文化特征,揭示太极拳的奥妙。…  相似文献   

11.
面对健身气功追求艺术美感的最新走向,以对中国传统美学基本范畴"简""约""文"的阐释为出发点,从健身气功的编创、演练过程、内部机理等角度对其"简约性"进行挖掘整理。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简约"审美观并非单单以实用为旨归,而是蕴含了"文"的美学范畴,与之相应,健身气功的"简约性"是"简"、"约"、"文"的关系。据此,本研究认为"简约"是健身气功的美学特性,也是其优势所在,应当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予以保持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体育中独树一帜。稷下学宫的建立。孕育了齐文化丰富的养生思想。“天人合一、形神统一”,“静心、调志”,“节食慎居”的生活养生观强化了现代“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健身理念,使齐文化养生的丰富内涵服务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影响,特别是武术文化借鉴并吸收了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思想——“道论”,使武术不仅具有搏击的功能,更具备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和教化的功能,成为练习者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可行手段,也成为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所吸收和借鉴的传统“道论”哲学,主要源于宋明理学对于“道”的理解和解释,其中“道”具有“道德”“道理”“方法”等3个层面的含义;而武术与“道论”相结合主要采取了“道器不二”和“比附与借用”2种实现途径。武术文化对于传统“道论”哲学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层面完成对武术文化的理论构建,也为自身在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中寻找到存在与发展的“合道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综合方法,从人文的视角来审视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内涵,对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不同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艺术设计受西化影响,在全盘"拿来"的教育现状下,渐渐迷失了中国艺术设计应有的传统内涵。在传统图案设计与三大构成设计基础的比较下,在传统艺术价值的认同中,提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应有传统之"根"的意义。要注重中国优秀艺术的传承和中国设计的民族个性,走国际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精神相结合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之根,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因此,了解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不仅仅凝结了中华民族人民的辛勤汗水,更是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章从养生视角出发,从历史、宗教、中医理论角度来论述养生与传统武术的微妙关系,为传统武术和养生理论的发展谋求新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学、社会学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失落和西方文化强势嵌入所引起的"文化失语"现象。并认为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要想远离"失语"的泥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复兴传统文化重构中国足球运动的"文化身份";二,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体制革新和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19.
乒乓球规则和赛制的持续修改与中国队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乒联接连出台数项颇具争议性的规则更改--"发球新规则"、"11分制"、"奥运会双打新赛制"及"奥运会团体赛新赛制"。这一系列的规则与规程的修改对中国运动员无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对中国乒乓球队如何积极主动适应国际乒联的改革措施,把握乒乓球运动新的制胜规律,继续领先世界乒坛进行了应对策略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