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体教结合"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强调"让体育回归教育"。普通高校是"体教结合"的重要场所,其核心思想是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级运动员学生,是高校在体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近年来,关于"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讨论和文章很多,绝大多数持肯定态度。本文力求以培养高水平国家级运动员学生为根本,以运动员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方  相似文献   

2.
1、从基层开始实施运动员信息化管理。构建体教结合人才库“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体”泛指体育系统,侧重运动训练;“教”泛指学校教育系统,侧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简而言之,“体教结合”就是两大部门相关优势条件的有机整合共同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体教结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教结合”产生背景入手,理性审视“体教结合”的成效,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对“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对教育的回归,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充分发挥全面教育功能为目标,是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教育学意义上审视“体教结合”后发现:“体教结合”由于观念、体制等局限,难以实现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必要促使其向学校竞技体育过渡。学校竞技体育,重心在竞技体育,实体在学校,指的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现实目标的训练、比赛活动。认为:相比“体教结合”,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更明确,管理更到位,措施更合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侯爽 《体育科研》2019,(3):30-37
“体教结合”是解决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传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专项体育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使得竞技体育人才逐渐从运动员这一单一角色向“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转变。研究以角色认同为切入口,探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角色的转变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影响。选取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学员作为“学生-运动员”样本,选取国家乒乓球青年队及部分省市队队员作为职业运动员样本,使用结构化心理测量工具,对比两类受访者在运动与学业上的角色认同、心理倦怠与动机变量的差异。得出: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认同“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他们在学业任务中的卷入程度更高;双重角色使运动员在运动任务与学业任务上的主观价值感存在差异,表现出双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但对个体的整体人生规划并不冲突;双重角色之间的转化,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7.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20年来我国体教结合的目标和运作机制进行综述性的研究,对体教结合的目标和运作机制进行重新审视,构架体育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让竞技体育回归到文化教育的母体中去,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体教结合的目标,建立一套既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良性发展,又能在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和再就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的真正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必须实施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体育和教育本身就是一体的。当前,体育与教育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体教结合”问题应运而生,但仅从体育与教育的逻辑关系看“体教结合”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如何在大教育内涵下有效整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资源成了当前的热点问题,“体教融合”应该是一条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有效途径。“体教融合”理念的逐步形成与实施,将会为江苏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我国在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主张通过“体教结合”的途径,从单纯的追求竞技成绩转变到追求运动员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并借鉴美国篮球“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亟待关注的5个问题和3个建议,力争使体育和教育达到深层次、实质性的结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篮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敏学 《体育学刊》2007,14(5):96-99
为了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方面有缺陷和残疾的少年儿童,其身体和心理有别于正常儿童少年;身心缺陷的补偿与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具针对性,追求体育课程的缺陷补偿和康复功能;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体育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场地器材应符合残疾儿童特点。  相似文献   

12.
邵红艳  郭琳 《体育学刊》2007,14(4):114-118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有机结合,以实现二者的互补互动,相得益彰,而不能单纯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其依据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交叉互补、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两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的统一,为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梁晓刚  项英  岳绍勇 《体育学刊》2004,11(2):98-100
通过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确立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依据。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生命的教育,而从广义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总和。提出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目标为:增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为适应当前的学业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1阶段(1949~1990年)强调"培训",关注体育教师数量的增加;第2阶段(1991~2008年)强调"学习",关注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第3阶段(2009年至今)强调"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发展观的体育教师教育凸显了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被理论浸润的日常化教育实践是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圣君  温禹  吕林 《体育学刊》2002,9(4):84-85
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以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素质影响的视角,审视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太行  秦勇  温禹 《体育学刊》2002,9(5):79-80
在知识经济为背景的信息社会时代,创新是教育思想的灵魂,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教育指导思想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体育教学中关育的意义及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姿态美教育、形体美教育、心灵美教育、创造美教育、智慧关教育,并从行为、品格、语言、示范等方面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若干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子明 《体育学刊》2001,8(2):18-19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对当前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与关系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旨在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有更深一步认识,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观,树立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认知、技能、情意”的目标分类并非针对体育课程所提出,这种分类缺少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目标,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价值,不适用体育教学的目标制订。“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的目标分类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归纳修正得出更加明晰的关于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目标分类:促进动作发展的技能目标;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能目标;促进精神发展的情意目标。三类目标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身体的教育,所以有必要将体育与竞技区别开来,实现体育向教育的回归.人的身体需要教育,只有通过体育,人的身体才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体育通过增强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体育也应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