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4):F0002-F0002
拳种纷纭,门派林立是传统武术一道特殊而靓丽的风景。然而,何为拳种,何为门派,却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武术拳种是在一定人群中传承,具有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拳术种类。武术门派则是以武术拳种为组带所形成的一种武术组织、由此可见,武术拳种是武术门派的载体,武术门派是武术拳种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
游氏武术是集僧门、岳门、赵门、杜门、自门、化门、裘门等各大武术门派之精华为一体,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逐渐形成拳术精湛的地方性综合拳种,有八段锦、达摩劲功、少林虎爪拳、僧门拳、五禽戏、蛇矛枪、十八投唐棍等,其文化具有浓郁的传统性、健身性、地域性。游氏武术作为赤水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推动赤水河流域旅游产业、民族体育文化、竞技运动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湖湘文化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对湖南最具代表性的3个拳种进行全面的解读。研究认为湖湘文化是湖南武术拳种的一种外延表现。这些地方拳种的内涵之中带有极为明显的湖湘文化中的勇敢尚武、浓烈爱国与自强不息等重要文化属性,同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湖南武术拳种会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内核重构。  相似文献   

4.
一、拳种源流太乙五行拳,亦称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门派于明朝弘治年间(孝宗朱佑樘公元1488~1564年),由武当山道教龙门派宗师张守性创新而成。太乙五行拳,实际上有两个含义,在内是指人体真气按五行方位运行之功夫,在外是指拳家运用五行生克原理,采用擒拿、封闭、打穴、抓筋等技击技术,克敌制胜的方法。这是一个崇尚内功修炼的武术门派。  相似文献   

5.
徐州作为国内外罕见的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其独具的文化特色,这是打造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的基础.彭祖文化、汉文化、战争文化是徐州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铸就了徐州的武术文化魂魄,孕育了徐州人特有的优良品质.徐州城市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徐州武术文化,打造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是徐州城市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柯超 《武当》2012,(2):4
2011年12月25日,徐州武术馆奠基庆典仪式在徐州市解放路隆重举行,徐州市常委、宣传部长张彤,副市长段雄,政协副主席、市武协名誉主席曹文泉,江苏省武术管理中心主任徐雪萍,徐州市体育局长李跃华,市武协主席南建平与广达铁路集团董事长胡传业等共同出席奠基仪式,部分徐州籍武术家与广达公司合作伙伴代表,及500余位武术同仁参加庆典。徐州武术馆由徐州市武术协会与广达铁路公司联合建设。徐州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有着悠久的武术文化历史,徐州尚武风气浓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徐州的武术门派(拳  相似文献   

7.
李晓博 《灌篮》2021,(2):58-58
中国自古以来在武术方面就有着独特的魅力。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武术发展在技术与理论上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军事武术的实战技法的实用性和民间武术中拳种门派百花齐放、武术著作相继问世。通过借鉴明清时期武术的繁荣发展,探索其对当今武术发展在组织形式、文化传承等方面有何启示,从而加大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薛欣  梅杭强  郭彩云 《体育学刊》2013,20(1):120-122
依据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形成、发展,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现状,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门派发展的可能趋势.认为社会需求要求武术外在仪式应和内化精神相融合;生活方式变迁要求拳种门派生存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传承方式要求武术教育普及要与强化拳种相结合;竞赛制度要求传统技术体系要与运动发展规律相吻合.并由此提出,要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对待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的武术门派众多。1983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在全国展开,四川省挖掘整理出来的武术拳种达68种,其中最有影响,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门。这八大门虽然在四川流传广泛,时间也较为久远,但还不能算是土生土长的峨眉武术。真正土生土长,又没有受外来武术文化影响,一直保持自己特色的拳种只有两三种,其中武术界公认的峨眉武术的代表是黄林派。傅尚勋先生是黄林派第38代传人,现任峨眉黄林武术研习馆馆长。关于峨眉武术和黄林派,记者采访了傅尚勋先生。  相似文献   

10.
武术文化做为中华文明内涵因子之一,孕育着丰富完整的民族文化特质。随着武术申奥工作的逐步深入,就武术入奥后的文化缺失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与阐述。并就武术发展、传播过程中的多门派、多拳种、多技法等历史事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力求探索一条适合武术整体文化自我伸张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及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皖北地区传统武术活动状况进行调查,旨在探寻皖北武术文化遗产的真实现状,为皖北乃至全国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尚武的皖北地区曾经拥有拳种林立、门派众多的武术文化,现代化进程出现了传统快速失落,然而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却远未跟上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度研读了传统武术技术技法和技理。研究认为,任何武术技术技法和技理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武术技术技法和技理;武术技术技法的不同是区分武术拳种门派或者流派的主要标志;开展武术技术技法和技理的差异性时空语境对话,对其永远传承与创新,永远在新的具体历史语境条件下继承与创新地解读和重构,是武术研究和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形意拳,是我国众多武术门派中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优秀拳种,与太极、八卦掌、少林拳并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名拳。形意拳最早曾名"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它扎根于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其形成与发展均受到传统文化的极深影响。在拳理拳法、功法技法、演练方法、套路编排、武德修养以及养生技击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又因本身所具的独特运动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所以愈来愈受到海内外广大形意拳爱好者的青睐与瞩目。  相似文献   

14.
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受不同地域条件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上逐渐形成符合本民族习性的意识观念和文化特征。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的武术拳种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地域文化着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古文化遗存对武术拳种的深远影响,以达到促进武术运动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武术被认为是在集中国传统文化,摄养生之精髓,副搏击之大成。武术所蕴含玄机秘法,深邃莫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但长久以来,武术受众相对狭窄,各门派之间交流切磋比较少。  相似文献   

17.
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与“武术”,由于视域的不同,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武术”作为现实存在的“技术”形态,表现的更为真实、直接,以技击、表演、比赛等形式存在于社会普遍认知之中。而“武术文化”则侧重于“非技术”的成分,注重“武术”的文化体系、艺术审美、价值功能等方面。两者既非包含与包括,也非融合和互补,而是角度不同的思考与认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的“中国性”及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因。从广义上,武术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从狭义上,武术文化专指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18.
"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林大会"使传统武术的部分拳种进入了主流电视媒体,这是武术传播的质的飞跃。但需要明确:"武林"不等同于"武术界";"技击"不是武术的核心;武术文化传播的动因是"神秘",而不是"真实";武术功夫的精粹是"套路"与"和谐",而不是"格斗"和"对抗"。武术电视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中存在"二律悖论",在传播过程中要讲求武术的"品格"和节目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布秉全 《中华武术》2006,(10):49-50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拳种繁多,门派林立。门派的产生,标志着武术的进步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勃勃生机。清末民初,中国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以其独特的拳种风格、拳法理论和技击特色,自成体系,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根深叶茂、代代相传。民国年间,形意拳盛极一时,名家辈出、传播远广,呈现了辉煌状态,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承传系统。形意拳著名老一辈拳师刘奇兰、郭云深、车毅斋等相继去逝后,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怎样上好一节武术课为主体,结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来研究武术教学问题,具体分析武术教学课中文化的应用及武术教学内容要点的应用。结论认为:课堂教学应包括以文化引导武术课教学、依武术拳种的特点进行教学、武术课教学中象形文化的应用、“出之贵实、用之贵虚”套路意境的美学特征教学应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