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体育的教育本质出发,对体育这一关系概念进行了哲学解构,论述了体育在人类由"生物之体"变为"社会之体"的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研究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的过程。体育也要经历"批判——异化——超越"的过程,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韵 《体育科学》2011,31(3):87-92
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理论解读,对其内在深刻的机械论与目的论批判、生命的冲动与创造本质以及意识的绵延自由的基本思想进行剖析,继而以体育本质作为基本切入点,沿袭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轨迹进行了与之相应的哲学解读。面对现有体育本质论中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思想桎梏,研究认为,体育的本质在生命这一深远范畴下,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体育生命冲动与创造,与体育的意识绵延自由的本质。而这也正是体育本质之于人、之于生命整体最为真实而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体育调查统计的哲学本质及存在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调查统计是对体育现象进行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来认识体育现象本质及规律的活动;体育调查统计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相对性与决对性等等。  相似文献   

4.
"课程本质"是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时课程实践中的研制、实施、评价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而课程研究的取向一直受到课程本质的牵引.同时"体育课程"本身的文化特性促使笔者选择了文化哲学的思考方法:文化哲学以"文化的发展与人的自由解放"为其终极问题.从文化哲学角度切入体育课程,就是将体育课程作为文化存在,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课程本质的本体存在与工具存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亟需学术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四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4):94-96,F003
对近几年国内主要十二种体育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批判性论文仅占刊载论文的0.51%.只有积极开展学术批评,才能使体育科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体育科学研究健康发展.要开展学术批判,就要正确对待书本知识,辨证的看待"专家"、"名人",有批判地学习外国先进经验,要注意逻辑证明的作用.同时,在体育科学领域开展学术批判还要注意学术批判都是建设性的,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宽广的胸怀.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体育技术课程师资及其教学与体育哲学精神的关系,研究了在培养体育技术课程师资体育哲学精神的重要性.指出体育技术课程师资的体育哲学精神培养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7.
我国体育概念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体育概念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将我国体育概念的发展分为了3个阶段。运用唯物辩证法对3个不同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体育的本质是体育本身固有的,决定体育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反映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生产关系,即它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而体育的概念则是对体育本质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的简要的说明,很显然, 它是一种精神。体育的本质产生并决定体育的概念,体育的概念反映体育的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的本质在外部矛盾的必要条件下,经过内部矛盾不断斗争、同化,其内涵和外延已逐渐扩大,体育概念在任一阶段不仅有共性的同质内容, 而且有各自不同时代特征的异质内容,是一种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现象,而体育美学就是欲对这一生命现象进行的一种哲学解释。这种解释将把体育的美放在人的本质及人同自然的关系背景中思考。本文结合体育运动实践,运用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从体育的社会美、自然美的属性上,阐述了体育运动美的本质及特性,从而使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美学内涵及美学在体育科学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使体育运动更好的进行美的创造和显现。  相似文献   

9.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体育哲学与竞技体操实践的共存机制做出探讨,阐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旨在揭示其内部本质规律,为体育哲学理论的丰富及科学地应用体育哲学解决体操实践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竞技体操价值、意义以及为日后竞技体操教学、训练、比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时代的发展,要求体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反思传统体育教育观中所凸显的生物体育观以及客观上的限制,要求构建新型的体育教育即以人为核心和根本,注视崭新的体育人文精神,秉承并超越根植于传统中西方文化中的体育人文精神。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体育生物与体育人文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活动能力决定着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而决定着人个性发展程度的观点。而传统体育教育观向新型教育观的转变的关键在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的所有精神元素中,只有体育运动始终伴随着身体的强健与衰弱,这一切的历史和文化线索都深深印刻在人类身体之中,身体铭刻下了体育运动的历史片段。转向于身体视野的人类应该首先关注和捕捉体育运动的历史路径,身体与体育运动的哲学关系就是主仆之间最为信赖和忠诚的情感联系和道德依附。体育运动对于身体的关注,转向于竞技身体、艺术身体视野之中,希望从身体哲学中寻找到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  相似文献   

13.
田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376-377
中国体育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武术,如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气功等具有鲜明的哲学思想气质,深受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哲学气质。  相似文献   

14.
休闲体育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哲学视角看休闲体育,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选择,是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创新与整合的产物,它倡导走进自然,"天人合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体育的休闲娱乐本质属性及人们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人们可以通过休闲体育这一文化载体的交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体育的哲学内涵——基于尼采哲学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思想家,他以希腊悲剧中酒神精神的消失为切入点,追溯了人类的道德谱系,并从其对人类道德所进行的考古学式地挖掘中宣布了上帝的死亡,建立起了以权力意志为评估标准的新的价值体系,从而宣布了柏拉图主义以及基督教精神的破灭,完成了对身体的正名.从对尼采哲学的研究中反思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萎靡,反思了科技进步所导致的人的退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体育的哲学内涵:体育是酒神精神的感性表达,是主人道德的积极尝试,是权力意志的快乐流淌.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休闲哲学与体育休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休闲概念再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儒家休闲哲学中"乐"的丰富思想内涵,指出儒家休闲哲学视野下构建体育休闲观的主要特征。"仁乐"中的"仁"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念,而"乐"则要符合这一政治理念的要求。体育休闲应当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最大的"仁"发挥积极作用。"道乐",即"中庸之乐"的思想为现代体育休闲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体育休闲应当坚持"乐而不流"、"乐而有度"的价值取向。"善乐"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乐"。体育休闲在"善与恶"、"美与丑"、"圣与俗"、"真与假"等价值体系中只有选择正价值,排除负价值,才能实现体育休闲的真正价值。"自乐"是儒家"乐"的最高层次,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享受和主客体相融的审美体验。体育休闲中,人们应当抛弃各种私心杂念,排除各种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休闲行为之中,达到人与运动融为一体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休闲,增进健康,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7.
18.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我们训练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笔者反复研读一些庄子的著作,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及感悟所得,望能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9.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旗 《体育与科学》2001,22(2):42-44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人们在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运动规律时所应用的方式、方法及指导这些方式方法的基本原则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文章从研究方法论的释义出发,简述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系统,并从哲学层面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理念是对"体育是什么和体育课教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理上分析了学校体育文化渗透的内涵、技术与文化的共生性,并阐述了体育教学中缺少文化的技术传授之惑。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技术传授与文化渗透并重的体育教学理念,并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实践路径,即:体育教学要凸显运动技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提升文化渗透的高度;改变单一线性的运动技术教学观,增强文化渗透的深度;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运动技术文化学习、交流与互动机制,加大文化渗透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