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善锋 《精武》2014,(36):210-211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教科司和教育部体卫艺司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武术工作已"大武术观"思想作为指导,依托全国青少年与学校武术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学校武术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从大武术观的内涵出发,运用文献资料发和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了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师资、教学环境等方面突出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旨在能对武术这一传统体育在学校中更好更全面的开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为实现学生"体质强做栋梁"的目标提供全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由《少林棍法阐宗》明代武术家程宗猷撰写的一部重要武术典籍。它的产生与程宗猷富裕的家庭背景、"文武兼修"的徽文化以及徽刻的盛行等密切相关。该书不但图文并茂地对明代流传于世的少林棍法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对现今流传的天启棍、风磨棍以及民间拳谱《枪势五十五图》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丰富多彩,值得我们认真研读与发掘。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学校武术教学的实施路径作为研究对象,对学校武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武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当代学校武术发展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分析与概括。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正面临着了一个“无奈”与“尴尬”的发展境遇,“墨守成规”的武术教学是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症结所在。研究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实施新路径提出:(1)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建构系统的学校武术课程体系;(2)落实“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健康第一”的武术教学思想,实现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3)提倡和推广“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武术教学新理念,令学校武术教学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明末赵光裕《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收录的《增附棍法》中,包括《邵陵棍法歌》《邵陵拳势歌》等,是研究明代武术等问题的珍贵史料。本文研究了《邵陵棍法歌》的来龙去脉、技术内容和文字特征,揭示了这一武术史料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影响下,竞技武术成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影响着武术的继承与传播。文章从文化学、教育学的视角对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使武术长期以"体育"的身份传播,限制了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教育与教学概念模糊以及武术发展中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的发展模式等,造成了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教学理念,以传统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重视身体体悟为教学途径,以营造武术大教育环境为条件保障的方向回归,是重塑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古代武术文献《手臂录》中有关棍法的论述,探讨古代枪棍技法的渊源.研究认为:尽管《手臂录》是一部主要论述枪法的武术著作,但是文中却有较多关于棍术的记载.《手臂录》认真剖析了明代枪棍技法混淆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少林枪棍技法合一进行了论证,认为区分枪棍技法是习练枪棍的首要,枪法习练有六品之说,并和棍技法之用有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对武术课程教学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外来武术,全球化的文化侵略与争夺的冲击,提出了武术课程的教学应以"促进健康,传承文化"的观点,以武术文化的传承推动武术课程教学的变革,从实行文化、保健、技击、评价模块教学的角度推动高校武术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项目化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入手,对项目化教学的理解,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关系,项目教学法在武术选修课中的实际应用,对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与反思四个方面,阐述了观点。以高等职业学校武术公共选修课的设计为例,从课堂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坚持"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到创造"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项目化教学,以提高武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信息快递     
《中华武术》在 香港受欢迎陈琦平 去年夏初,由本刊编辑部与笔者共同策划的《中华武术》1999年7月号“李小龙专刊”在香港受到欢迎。 《中华武术》作为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办)、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的武术刊物,这期专号以李小龙《龙争虎斗》手持双短棍的剧照为封面,内附精美大幅中插李小龙图片,并有笔者撰写的专稿《7月20日──一个永恒的日子》。该刊在香港与海外李小龙收藏界受到广泛关注与热烈欢迎。香港《李小龙月刊》杂志1999年8月号对本专刊的出版进行了特别报道。 笔者1999年12月赴香港…  相似文献   

10.
武术的攻防,是武术运动的核心。人们在操练或实战中运用武术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各种攻守动作,徒手格斗是这样,器械对练也是如此。在武术运动中,“攻”和“守”一直是互相对立而又不可分割的。重视进攻往往要舍弃一部分防守,而偏重防守又往往会缺乏攻击力。所以,攻守兼备。守中有攻、一直是古人制作兵器时追求的方向,三节棍恰是这样一种攻守统一的兵器。 三节棍是在一节短棍的两端用铁环与另两节短棍相连,三节短棍长度相同,三节棍总长等于习武者直立、直臂上举至手指尖的长度。 三节棍防守时可伸可缩,左、中、右三面固若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历史为纵轴,来探询武术套路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研究认为,武术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美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东方文明的审美特征:武术除了具有诸如"强烈的活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外,"武德美"、"自然美"、"神韵之美"也是武术具有东方特色的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劲力研究是一个热点,而且是一个长时间的热点,目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现状呢,文章就目前的这些研究进行了归纳。"劲力"是武术永恒的话题,很多学者、武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劲力进行了描述,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跟具体的武术形式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前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武术劲力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出"劲力"具有"整体性"、"集中性"、"和谐性"和"随机性"等特征,而"整体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对武术劲力的产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认为:武术中的劲力是在中国传统整体思维观的思想指导下,人们通过长期的系统武术训练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武术史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巫、医等结合起来研究中国武术历史文化的几近没有。《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将武术置于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剖析,免去了纯刀枪剑戟的考证,做出了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判定。  相似文献   

14.
“多元智能”理论思想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之一,在不同时期对体育教学评价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产生教学评价方法、评价体系以及考核标准等,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大学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在重构时强调评价的个体化、差异化和多元化.文章从大学武术教学着手,探讨高校武术教学评价的新模式,使教学过程与效果得以优化,使高校武术教学向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攻防体验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套路攻防的实用性进行体悟和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套路绝非"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相反,其具备了丰富、精妙且能攻善守的技术特质;通过套路攻防训练能够使练习者掌握攻防使用技能,提高自卫防卫能力,更愿意参与武术套路运动;通过套路攻防训练来提高增强练习者的自信心,使身心获得愉悦,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精粹,其技击、健身、养生功能已得到普遍认同。文章通过研究,使人秉着诗人的情怀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实现由"术"而进于"道"的升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为人们心灵的满足与宁静以及生命之幸福,从太极的"形"与"无极"中寻找一种哲学启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自主""三拓展""四互动"的"三三四"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的影响。方法:以湖南理工学院本部2010级331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10级中全面实行"三三四"体育教学改革。经一学年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不同幅度的变化,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三三四"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是体育教学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功法是武术三种形式之一。在武术技术传承中,功法有其重要的价值。研究认为:(1)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传承的重要基础;(2)武术功法还体现了武术"内外兼修"的思想;(3)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从"假想"攻防到实战的"桥梁";(4)武术功法凝聚着优秀的武术技击招式。因此,在武术技术传承中要重视功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着眼于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不尽人意,从历史与文化角度探视了武术教育积弊的深层原因在于西方体育思想下的"体育化的武术"冲淡了武术民族特色,"舞对合彀"传统意义的背离导致学校格斗文化教育缺失而减弱了武术魅力,武术的"繁复庞杂"降低了武术教育的操作性。基于此,武术教育改革应从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武术学科意识,提升武术地位;改进武术教学体系,精选武术内容,向"舞对合彀"教育模式的回归等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传统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武术体育化的视角,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境遇进行研究和反思。研究发现:武术体育化视域下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异变"的里程。(2)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边缘"的境遇。其原因在于:"武术名词"的含糊滥用,造成了传统武术认知上的混淆和误读;"以偏概全"的属性定位,忽略了传统武术其他属性的作用和价值;"崇洋媚外"的思想剥夺了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话语权;传统武术的"时代短板"限制了传统武术大众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