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30名普通健康成年男性进行10周的渐进性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前后测试实验对象的力量和有氧能力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力量训练后,实验对象的最大蹲起负重(Loadmax)、60%最大蹲起负重下的蹲跳功率(P60)、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以及最大工作功率都有了显著性增长。与训练前相比,在最大摄氧量测试过程中,随着工作功率的提高,通气量呈下降的趋势,摄氧量呈上升的趋势,氧差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8周CrossFit训练是否对健康成年人最大有氧能力、爆发力、体成分有影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是否显著。方法:选取14名至少受过CF训练一年以上的男性训练者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测试、wattbike 6S峰值功率测试,采集训练者的最大摄氧量(VO 2 max)、体成分、6S峰值功率等相关参数。结果:结果:(1)8周crossFit后,健康成年男子的BMI、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有显著下降(P<0.05),体脂百分比下降具有极显著性(P<0.01)、最大摄氧量相对值,6S峰值功率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体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不具有显著性。(2)从皮尔逊相关性得出体重与体成分之间相关性不高,体脂百分比与最大摄氧量相对值(rp=0.94,P<0.01)、最大摄氧量绝对值(rp=0.87,P<0.01)峰值功率(rp=0.89,P<0.01)之间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1)体重与体成分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2)CrossFit可以显着改善健康成年男子的最大摄氧量、无氧峰值功率和身体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在高原训练前后进行爆发力、有氧能力测试,探讨皮划艇运动员高原训练中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最大摄氧量组均有所增加,但对照组最大摄氧量增加的幅度更高;实验组卧推成绩比对照组提高的幅度大,且有显著性差异。认为:服用营养品增强肌肉最大力量,但削弱了有氧能力发展的幅度;力量素质的发展会影响耐力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了13-15岁青少年女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静力性半蹲、负重全蹲、负重半蹲、仰卧挺髋、单臂俯撑、控腹、俯卧撑和平板卧推核心力量训练对评价核心力量素质的五项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实验手段对研究对象的核心力量素质的...  相似文献   

5.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力量训练作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的手段,以防止有氧能力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转换肌纤维类型以及增强肌肉肌腱刚度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提高跑步经济性和无氧能力,改善运动员耐力运动表现。本文基于对力量、耐力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的探讨,总结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马拉松选手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出建议,从而优化其耐力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6.
应用 2900能量代谢测试仪和 Biodex Ⅱ等速测力系统,对福建省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及下肢三大关节屈伸肌力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内外优秀选手比较,该队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并不低,但无氧阈摄氧量值较低;双侧同名屈伸肌峰力矩差值偏大,踝关节屈伸肌比值偏高,肌肉快速起动速度较慢,以及肌肉力量耐力较差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10周不同组数的杠铃负重练习分别对最大力量和无氧耐力的影响,分析不同负荷量的力量训练计划的效果.方法:22名无训练经历的青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80%1RM重量,分别进行8次×1组练习动作、8次x3组练习动作和8次x6组练习动作的负重蹲起训练,每周训练2次,共训练10周,于训练开始前、训练4周、7周、10周共进行4次1RM和标准Wingate测试,比较其差异.结果:不同练习组数的受试者,训练后1RM值和Wingate测试的峰功率及平均功率比训练前均显著增强,但各组之间,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无训练经历者在10周期间进行负重重量相同的下肢力量练习,每次多组重复者与每次进行1组练习者相比,最大力量及无氧耐力的增强并未表现出更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女子自行车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测试,掌握了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水平,为教练员针对性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了依据。对9名运动员进行递增负荷测试,测试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呼吸商,最高心率和氧脉搏等指标。结果表明:青少年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为3066.7±182.67ml/min;相对最大摄氧量为50.5±3.03ml/min.kg;青少年运动员有必要定期进行有氧能力测试,可以掌握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变化情况,也将为训练计划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8名青少年中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在以中低强度有氧为主的训练阶段A组4人穿插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B组4人仅安排1次力量训练,在干预前后分别以5×200m递增负荷测试评价各区域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力量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力量干预后,A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强度(BLa=8mM)对应的游速平均提高幅度为3.15%,高于B组运动员的0.65%;无氧阈强度(BLa=4mM)对应的游速A组提高幅度为1.87%,低于B组运动员的4.07%;低强度有氧(BLa=2mM)对应的游速提高幅度为0.51%,与B组运动员的0.18%相近。上述结果提示,为期2个月、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干预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能力表现出较好的改造效果,但对无氧阈及以下强度的运动能力未表现出额外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12周血流限制训练对体操专项女大学生下肢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以及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并对比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效果的异同。方法:招募体操专项女大学生24名,随机分成加压组(BFRT组)和常规组,每组12人,在实验前、后均进行统一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等速肌力指标、最大力量指标、力量耐力指标,每次测试人员与仪器均相同。结果:12周实验干预后,BFRT组深蹲1RM实验前后增值为3.17,增长率为4.47%,干预效果比传统抗阻训练好;从横向比较深蹲60%1RM次数组间数据来看,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具有显著性差异(0.010.5)。结合变化率与t检验结果发现血流限制训练对屈肌的促进效果优于伸肌相对峰力矩。结论:血流限制训练可以提升体操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主要体现在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同时能提升体操运动员单关节等速膝伸展、屈曲的肌肉力量,对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效果尤为显著。低强度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高强度抗阻训练相比,其训练效果略显优势,尤其...  相似文献   

11.
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散打运动员速度力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8名散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传统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核心力量训练的方式进行8周实验研究,并对其速度力量进行监控,同时对评定速度力量指标进行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从测试结果看,实验组训练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核心力量训练是对传统力量训练中核心肌群训练不足的一个补充,它与传统力量训练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力量训练方式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细化与发展,力量训练经过了传统力量训练到电刺激训练又向具有时代性的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向发展,新兴力量训练方式的出现使得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各种力量训练的优缺点及针对性,以致在训练中盲目追求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而忽视针对运动员所需力量提高的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阐述几种力量训练方式的产生及应用,分析几种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在针对提高运动员力量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选择适宜的力量训练手段,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振动力量训练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振动力量训练是利用人体接受机械性刺激而产生有节奏的生物学反应而进行的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它还处于测试阶段,但在力量训练中已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主要从振动力量训练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振动的生理学基础及有关振动系数等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探索振动力量训练在现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与讨论赛艇运动员肌肉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对赛艇运动专项力量训练原则、方法与手段、检测与评定进行了论述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标枪运动的技术特点与主要力量素质类型。认为①绝对力量不能取代专项力量,更不能与速度力量同时对待;②训练中应采用克服自身重量的训练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武术专项力量训练引入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三峡大学高水平武术运动员6名男生为实验研究对象,以专项力量训练理论和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武术专项力量训练的特点及多年从事武术专业教学与训练的实际,首次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理论引入到武术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之中,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运动员核心区域的核心稳定力量水平,提高其核心区域相关肌群协同做功的能力及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完成高难度动作的稳定性.经过历时16周的实验研究表明:随着运动员核心区域核心稳定力量水平的提高,其武术专项力量、专项基本功、完成高难跳跃动作的落地稳定性乃至武术套路技术水平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duced strength training (RST) frequencies on half-squat 1 RM and quadriceps cross-sectional area (QCSA). Thirty-three untrained males (24.7?±?3.9 years; 1.73?±?0.08?m; 74.6?±?8.4?kg) underwent a 16-week experimental period (i.e. eight weeks of strength training [ST] followed by additional eight weeks of RST). During the ST period,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3–4 sets of 6–12 RM, three sessions/week in half-squat and knee extension exercises. Following ST, the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one of three groups: reduced strength training with one (RST1) or two sessions per week (RST2), and ceased training (CT). Both RST1 and RST2 groups had their training frequency and total training volume-load (i.e. RST1?=?50.3% and RST2?=?57.1%) reduced, while the CT group stopped training completely. Half-squat 1 RM (RST1?=?27.9%; RST2?=?26.7%; and CT?=?28.4%) and QCSA (RST1?=?6.1%; RST2?=?6.9%; and CT?=?5.8%)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5) in all groups after eight weeks of S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1 RM and QCSA for RST1 and RST2 groups after the RST period, while the CT group demonstrated a decrease in half-squat 1 RM (22.6%) and QCSA (5.4%) when compared to the ST period (p?<?.05). In conclusion, different RST frequencies applied were able to maintain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 performance obtained over the regular ST period. Thus, it appears that RST frequency does not affect the maintenance of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 in untrained males, as long as volume-load is equated between frequencies.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析第9~12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参赛队及成绩,了解目前我国高校羽毛球的发展及其布局动态,以期提高我国大学生羽毛球的水平、推动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结果表明:在各单项成绩上,在男子、女子项目上,都出现男女实力不均的现象;各等级区域间存在漂移规律,第一区域比较稳定,第二、三区域漂移明显.  相似文献   

19.
力量运动激发内源性抗损伤能力是缺血心脏保护的有效措施.适宜力量运动可以获得预处理心脏保护效应,为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力量运动因运动强度过大而导致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力量运动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应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就力量运动引起相对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学特点、力量运动缺血预处理的基本特征及心肌保护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与细胞内效应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ime-of-day-specific strength training on maximum strength and electromyography (EMG) of the knee extensors in men. After a 10-week preparatory training period (training times 17:00–19:00 h), 27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morning (07:00–09:00 h, n = 14) and an evening group (17:00–19.00 h, n = 13). Both groups then underwent 10 weeks of time-of-day-specific training. A matched control group (n = 7) completed all testing but did not train. Unilateral isometric knee extension peak torque (MVC) and one-repetition maximum half-squat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paratory training and after the time-of-day-specific training at times that were not training-specific (between 09:00 and 16:00 h). During training-specific hours, peak torque and EMG during MVC and submaximum isometric contraction at 40% MVC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ime-of-day-specific training. The main finding was that a significant diurnal difference (P < 0.01) in peak torque between the 07:00 and 17:00 h tests decreased after time-of-day-specific training in the morning group but not in the evening or control groups. However, the extent of this time-of-day-specific adaptation varied between individuals. Electromyography during MVC did not show any time-of-day-specific adaptation, suggesting that peripheral rather than neural adaptation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temporal specificity in strength tra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