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丁燕华 《体育科研》2006,27(4):55-58
“长三角体育圈”地区应该而且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先导区,竞技体育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区,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都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竞技体育中心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高地。实现这些目标的保证是充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材的培养和贮备,而后备人材的贮备和培养与相关政策保证密切联系。本研究对体育的基本公共服务、特殊人才生育、外来人员子女选拔和培养、欠发达地区的运动训练和体育圈学校竞技体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长三角体育圈”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而服务于全国,影响国际竞技体育舞台。  相似文献   

2.
研究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统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研究了浙西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已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原因,指出症结在于训练管理体制,并提出了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融体于教”的欠发达地区教体结合形式从传统的“三集中”少体校训练体制,转变为传统体校、基地学校的“一集中”教体结合训练体制,有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是关键。例如国家高级田径教练夏来军,以…  相似文献   

3.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丽朋  刘巍 《冰雪运动》2007,29(6):48-51
大力发展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实现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之义。借鉴体育强国后备人才的培养经验,分析了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发的特点,认为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并从体制、机制、培养体系、科学化培养和扩大冬季运动项目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实现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我省奥运与竞技体育的历史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现状,结合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以对山西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运动学校近年来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讨,并从如何发展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立足山西省奥运与竞技体育的历史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现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与方式,对山西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运动学校近年来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并从如何发展山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社会学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美国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环境进行剖析.美国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并取得巨大成效是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系密切相关的.建议我国逐步建立"大教育观念",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轨道上来,并且充分发挥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的职能,健全学生竞赛体系以及学生体育活动司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竞技体育竞争的关键是后备人才的竞争,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冰雪体育后备人才现状的分析,找出我国冰雪体育后备人才的制约因素为:培养模式单一、学训矛盾大、退役安置困难和教练员素质偏低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运动员培养体制,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体育与教育的充分融合作用;健全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练员自身综合素质等发展对策,为冰雪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本文选取学校培养的运动员胡凯为案例分析,研究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改变过去由国家全部承包下来的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其中教育系统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竞技体育不断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原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培养需求,要不断的探索创新有利于后备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法。通过"学训结合"的研究,对培养后备人才的作用,特点,以及对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学训结合"培养策略,为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学训矛盾、社会环境、引进与培养、独生子女等是影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以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源条件为基础,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进行分析整理,将其模式主要归纳为四种:教体结合模式,"三位一体"模式,职业化模式和社会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家庭模式设计出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共育模式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后备人才来源进行探讨。认为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构成结构是:现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主要来源于省市体工队,高校运动员这种单一来源与构成模式,将不利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的持续发展。因此,对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后备人才来源多样性的探讨,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秋明 《福建体育科技》2012,31(4):25-26,32
运用遗传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员选材学的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案例研究法,对特异性天赋选材和定向基础训练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认为:在初级选材和一般基础训练基础上进行的特异性天赋选材和定向基础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运动损伤一直影响着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使科学系统的训练和比赛难以按计划正常进行,导致一批有前途的运动员过早地离开田径场,严重阻碍了田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避免和减少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伤病发生,延长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提高训练质量。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3所高中业余田径运动员的常见损伤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田径课余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具体区分男女运动员不同项目、不同层次运动损伤的特点,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将运动损伤率降低到最低,使我市业余田径运动员预防损伤的意识增强、整体水平提高、运动寿命延长。为该地区教练制定田径业余训练、考学安全预防措施、积极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提供依据;使得训练、比赛、考学顺利进行,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市的运动水平,为我国田径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的教学训练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为篮球运动竞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在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目前篮球运动后备人才不足的现象,提出了调整布局,完善监管制度;拓展筹资渠道,尝试多元化运行模式;切实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加强科学化训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体教结合”战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教结合”战略为我国培养出智能水平和体育技能双优的人才,但目前来看,在题法、目的、内容、经费及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如思想问题、学训矛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建议(1)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相应政策法律,支持和规范“体教结合”,(2)鼓励体育院校培养高水平体育教育、科研、训练人才,(3)引入社会资金,(4)妥善解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法,对长春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上状况良好、训练与教学卓有成效、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经调查发现:各学校间的物质条件差距较大、资金来源单一、没有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学训矛盾突显、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运动员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建议加强传统项目学校对篮球项目的重视程度、提高物质条件、加强科学训练、促进学习和训练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采用比较法和文献法,对中日两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培养路径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必须走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划分界限的误区,以学校为依托,教育放在首位,逐步实现由政府管理型向混合型转变,扩大社会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参与和支持,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建立二者互惠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查阅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民族院校的特点提出民族院校发展的方向,以期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篮球运动在中学的发展和普及,关系到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中学不仅为CUBA输送了大量的篮球人才,也促进了CBA和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课余篮球训练,并根据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建立科学可行的篮球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