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杜艳美 《体育教学》2011,31(4):14-15
中小学体育活动风险源自环境、教师、学生三方面。环境风险主要指学校管理风险、场地设施风险等几个维度;教师风险分为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术和教师自我管理经验三个维度;学生风险包括学生行为风险和自我保护风险两个维度。为尽量避免学生在体育课中发生伤害事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学生在体育教学练习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与风险防范理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苗  石岩 《体育与科学》2006,27(6):36-40,45
通过分析小学生体育活动存在的安全问题,旨在建立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防范理论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给出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安全系统的含义,并探讨了小学生体育活动事故系统“人-机-环境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借鉴风险管理技术,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提出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自留的风险防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也愈发引人关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频发、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是目前正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总结大学生体育活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安全系统理论、社会燃烧理论和轨迹交叉理论对大学生运动风险进行定义、辨识和分类,最终构建出大学生运动风险评估指标理论体系,即:大学生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风险主要受自身状态、运动环境和组织管理三方面影响,其中,自身状态是最关键的风险因素,在维持自身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的同时,如果保证科学的健康身运动,运动风险便会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统计处理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运动风险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场地环境、教师组织管理和学校危机处理四个方面,其中学生自身和教师组织管理为主要风险因素;从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风险管理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后果严重性特征;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风险来自学生、教师和校方3个方面,其主要风险因素是学生自身,一般风险因素是学校,其他风险因素是教师.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的风险管理包括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3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运动风险因素现状,识别出主要运动风险因素,以降低运动风险发生率。方法:选取黑龙江省部分地市的中小学学生、家长、体育教师、体育主管领导和校医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黑龙江省中小学运动风险主要来源于学校管理、教师、学生、运动环境和家长,运动风险因素现状概率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学校缺乏对教师、学生的运动安全知识培训;教师课前对场地器材及学生运动安全隐患因素检查不严格;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差,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安全事项的详细讲解;学校缺乏对学生运动安全技能培训。结论:学校管理、教师、学生是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运动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女性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认为主要存在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场馆器材风险、生理风险、财产安全风险、人身安全风险,提出了风险评估方法。根据风险类型。提出了应对各类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体育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部分,所以体育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户外进行,让学生进行体育的实践练习,这种情形致使体育教学充满了危险。在体育教学的同时进行风险管理,进而提高教师和学生防范体育运动安全风险的意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本文对学校体育运动中安全风险的原因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构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些相关对策,为学校预防体育运动安全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借鉴风险管理理论来探讨高校体育活动的风险问题。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以及管理因素三个维度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进行识别,并在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对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研究黑龙江省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因素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主要来自于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另外,家长运动安全知识、技能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根据各因素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风险出现频率,初步确定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安全评价指标内容,并把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学校运动安全因素、体育教师运动安全因素、学生运动安全因素和家长运动安全因素4个指标;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42个。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构建黑龙江省学校体育运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系统识别老龄社会中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学术期刊和互联网新闻报道及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首先归纳和识别出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的7个一级维度和22个二级维度;其次,通过专家对各级维度进行打分,分析各个维度能否很好测度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研究发现:健康风险、个人锻炼行为风险、场馆器材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家庭矛盾风险、人际交往风险和经济消费风险能够很好测度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且专家的评分在一级维度和二级维度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为今后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预防和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岩  范琳琳 《体育与科学》2011,32(1):102-107
采用心理测量范式探讨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建构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理论模型。首先提出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包括灾难性、恐惧性与可变性等方面,然后分析个体差异、体育知识、体育活动经验、体育活动信息信任、风险态度、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体育活动特征和媒体影响等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建构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专家和领队访谈,对大学生徒步穿越活动参与者问卷调查,以及现场观察等调研的基础上,从户外运动风险源出发对上海市大学生徒步穿越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大学生徒步穿越存在不少风险管理漏洞,但简单禁止活动开展反而会导致风险转移和扩散;应该着重从参与者等“人”的风险因素出发防范风险事故发生,以天气变化等部分“环境”风险因素应对进行探险体验,尽快提高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的专业能力;高校应该对网约结伴方式参与徒步穿越活动进行风险警示,并强制性要求社团制定活动风险应急预案等。  相似文献   

14.
主要采用个案实证研究,在对上海竞技体育基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上海地区的典型案例,针对运动员学生群体的早期培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转型期上海地区乃至中国竞技体育的风险,主要源自竞技体育中遗留的社会传统体制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空间模型,从体育教师知识学习意义构建的内化、转化、外化、习俗化4个维度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启示,全面深入的了解体育教师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中与学生双向“学习共同体”中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体育教师角色定位:成为学生知识意义构建的“抛锚者”、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提携者”、成为学生知识意义构建的“关注者”和“组织者”、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话者”、开发教师的“动态评价体系”等建议,为我国体育教师社会建构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了解大学生体质自评水平和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探讨健康危险行为对大学生体质自评水平的影响,研究大学生体质自评状况与自我健康维护、健康支持环境之间的关系。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对2 096名大学生进行体质自评水平和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分析具有不同健康危险行为大学生的体质自评状况的差异。体质自评为很好、好、一般、差的大学生分别占调查人群的28.2%、43.1%、25.3%、3.4%。年龄、生源地、专业、学业阶段等基线信息以及自我健康维护、健康支持环境等客观因素均影响大学生的体质自评状况。特定危险因素和大学生体质自评状况显著相关,且危险因素的聚集可明显降低大学生的体质自评水平。大学生的体质自评能力亟待培养,其对自我体质水平的认知和体质维护行为存在明显的错位。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hree organizational justice dimensions on the commit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 athletes (N?=?480) to continue playing a referent sport. The athlete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n instrument designed to assess their perceived levels of justice displayed by their coaches in three justice dimensions—procedural justice,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interpersonal justice.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justice perceptions did significantly (p?<?0.05) influence their intent to continue playing a specific sport. Further analyses found fairness perception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0.05) when considering the students’ grade level, gender and referent sport, while no differences existed based upon the race of the student athlet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 into organizational justice in s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