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母涛 《软科学》2006,20(3):89-91
运用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和资源优势理论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两种导向观,通过分析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检讨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传统导向,提出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要从资源依托型转向市场导向型,要从重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转向重点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廖彬 《软科学》1998,(1):18-23
四川省旅游业跨世纪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廖彬一、四川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1.四川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奇山异水美不胜收,文物古迹遍布巴蜀大地。这些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四川古镇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镇旅游是近几年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项目,它以其质朴的环境、传统的地域文化、古老的建筑特色,吸引了众多游人。四川的古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客源市场也相当富裕,发展态势良好;但在总体开发方面仍有些差强人意。笔者就此提出四川的古镇旅游开发尚需在重视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开发,突出古镇自我特色,打好旅游文化牌。  相似文献   

4.
李红霓 《软科学》2001,15(2):74-76
本文认为旅游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要促进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抓住重点,塑造四川旅游总体形象,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大力研究开发旅游辅助产品,采取丰富多采的促销宣传形式。  相似文献   

5.
以湖北、广东和四川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总量与国内旅游人次无显著性相关,而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与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旅游资源的异同性是国内游客在出游前考虑较多的因素,而距离和收入的重要性正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四川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昉  孙云 《软科学》2001,15(5):85-88,95
四川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其多样性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作者在分析了全省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几大战略。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9,(10)
文章以四川大熊猫动漫IP产品的培养、开发与输出为研究点,拟解决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无法有效转化和利用的问题,以此促进动漫产业与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的融合,推动四川旅游经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古称涪城、绵州,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禀赋丰富,是四川乃至西部新的旅游热点,但旅游市场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近年来绵阳旅游发展的总体成效、旅游市场各要素发展现状分析得出了绵阳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15)
利用SWOT对水利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以四川石棉县为例,分析水利旅游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为全国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理论依据以及实践借鉴。在开发水利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独特的文化、优越的区位、丰富的客源,把握好有利的国家政策,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下,抓住人们的旅游需求所带来的机遇,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相似文献   

10.
大力开发四川旅游资源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军霞  张京辉 《软科学》2000,14(4):41-42,54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经济产业也是第三产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 ,并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外汇收入乃至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 ,我省应抓住西部开发的难得历史机遇 ,大力开发四川旅游资源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乃是当务之切 ,笔者现提出开发途径和开发政策建议 ,以起抛砖引玉之效。一、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四川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历史攸久、规模宏伟、数量巨大、风貌独特、品位很高、布局合理。迄今为止 ,四川省已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4处 ,占全国12 0处的 11% ,位居各省…  相似文献   

11.
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旅游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旅游全局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地理数学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得出旅游结构为以成都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并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情况、交通可达性四个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型景观的游客体验能够为此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判定北川地震景观游客体验维度,同时揭示了游客体验整体均值的时空差异,并利用非参数检验揭示其社会属性和空间差异,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灾害型景观资源管理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可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解释,具体包括道德型、个人型、教育型以及学习型体验;②同情等道德体验是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的主基调,且并未因游客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产生组别间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说明游客受灾害型景观的影响更易产生情感体验,且不同组别和不同客源地的游客对教育型体验相关选项均给予较高的赋值;③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存在时空差异,情感和认知体验均随时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且灾害发生地(四川)游客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和认知认同,其中除个人型体验外,四川省内样本中各维度灾害型景观体验均值高于非四川游客,且个人型和教育型体验在受教育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而学习型体验分别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马耀峰  王冠孝  张佑印 《资源科学》2008,30(11):1747-1753
借用空间场理论的场能、位势、空间场的地域结构等分析方法,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7年~2001年和2002年~2006年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的集聚场能和辐射场能以及相对位势和绝对位势,分别构建了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空间场的地域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时期内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场效应有增强的趋势,且其集聚效应明显强于辐射效应;多省市典型区域内都有一个高等级场能中心,广东、北京、上海、云南、陕西、江苏五省市是四川省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地域,加强与环渤海区域的旅游通道建设,是四川省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流量结构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发展四川生态旅游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通平  黄萍  赖斌  李贵卿 《软科学》2005,19(4):67-69,73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四川是国内最早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省市之一。分析了四川发展生态旅游独特的资源优势,揭示了生态旅游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和发展四川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任淑华  王胜  汪立 《科研管理》2011,32(4):136-142
舟山市是我国唯一由群岛组成的海上地级城市。具有天然的海岛、海洋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其独特的地理单元和景观,使海岛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采用路径分析模型分析旅游产业对舟山海岛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舟山海岛特色旅游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舟山海岛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主要来源于舟山旅游业的总收入。旅游产业已成为舟山海岛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广海  王佳 《资源科学》2012,34(7):1325-1332
我国医疗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医疗旅游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医疗旅游资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医疗旅游资源类型,包括依托特殊气候条件的医疗旅游资源、依托特色中药资源的医疗旅游资源、依托传统中医医术及中医名家的医疗旅游资源和依托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医疗旅游资源。根据各类医疗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进一步将我国医疗旅游划分为东部现代医疗旅游区、西部中医治疗旅游区、中部医疗购物旅游区、东北养生休闲旅游区四类功能区。最后,探讨了医疗旅游资源研究面临的问题,以促进我国医疗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定位及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翔珠  刘承焕 《软科学》2002,16(1):62-6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与使用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对社会各领域新的需求。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丰富多彩、极具特色,但其落后的经济水平与自身突出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在分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挖掘出知识经济时代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的需求热点,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川西盆周山地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是长江水源保护区,拥有土地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突出优势。其发展战略应避开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冲突,以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中心,选择既发展经济又促进生态建设的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业,水电业,天然药物加工业等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荒山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