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云南两省是近邻,同处于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品级质量相近,旅游业发展起点相同,具有相似的省情、历史背景和区域经济条件。近几年来,云南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而四川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这是为什么?分析两省差距的原因,借助云南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四川旅游业应实施追赶型跨越  相似文献   

2.
花海燕  李东 《软科学》2001,15(6):71-73
四川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四川旅游业进一步拓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要增强四川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应引入注意力经济的思想,通过概念营销来提高四川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并塑造出四川旅游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3.
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古称涪城、绵州,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禀赋丰富,是四川乃至西部新的旅游热点,但旅游市场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近年来绵阳旅游发展的总体成效、旅游市场各要素发展现状分析得出了绵阳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4.
大力开发四川旅游资源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军霞  张京辉 《软科学》2000,14(4):41-42,54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经济产业也是第三产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 ,并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外汇收入乃至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 ,我省应抓住西部开发的难得历史机遇 ,大力开发四川旅游资源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乃是当务之切 ,笔者现提出开发途径和开发政策建议 ,以起抛砖引玉之效。一、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四川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历史攸久、规模宏伟、数量巨大、风貌独特、品位很高、布局合理。迄今为止 ,四川省已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4处 ,占全国12 0处的 11% ,位居各省…  相似文献   

5.
杨勇 《软科学》2008,22(10)
选取2000-2005年中国各省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相关数据,在省际层面上就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作用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非旅游资源部门也成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是旅游产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罗茜 《内江科技》2011,32(8):154-154
本文首先介绍了内江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其次分析了内江市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内江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其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  相似文献   

9.
王艳龙 《科教文汇》2009,(30):230-230,269
开封旅游资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由于开封经济的不景气,开封的旅游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面对开封目前的发展机遇,开封旅游业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城市定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推动开封特色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开封旅游业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天时地利、有着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可持续发展观念浅薄,一些部门和个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滥用旅游资源,因此频频出现旅游景区环境恶化,民族文化淡化等一系列问题。旅游业本身的“朝阳产业”、“永续性产业”等决定了可持续性旅游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建平  王挺之  冯宇 《资源科学》2015,37(3):565-572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方法与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构建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分解模型,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作出了分析与解读。研究发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先负后正,以2008年为分界点;资源要素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大;碳排放效应对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多数地区主要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旅游业环境结构特质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旅游业碳减排起到较大促进作用,资源要素投入却助推了碳排放量上升,但旅游业内部结构变化是旅游业碳排放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中国旅游产业整体上属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其中东部与中部地区旅游业存在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由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知,我国旅游业正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体验旅游过渡,而温泉旅游作为休闲旅游与体验旅游的完美结合体,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我国是温泉资源大国,但由于我国开发温泉旅游的时间尚短,仍处于温泉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业的灵魂。目前,大众旅游在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该文从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入手,从广义的文化安全角度来探讨目前不同类型人文旅游资源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地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经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托基础和凭借条件,其保护程度和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则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所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前景广阔。近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及扶持下,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但从总体来看,继续推进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和开发,打造河南旅游龙头产业仍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首先综合阐述了河南省旅游业的概况及发展现状,并在对河南旅游业现状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以期能够促使河南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晓楠 《科教文汇》2013,(28):203-204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前景广阔。近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及扶持下,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但从总体来看,继续推进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和开发,打造河南旅游龙头产业仍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首先综合阐述了河南省旅游业的概况及发展现状,并在对河南旅游业现状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以期能够促使河南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徽旅游业发展的一点设想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日益火热的今天,更积极地开发安徽的旅游资源是个当务之急.文章从安徽的旅游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发展安徽旅游业的设想以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20)
为了分析低空旅游业市场的前景和发展可行性分析,结合我国低空旅游市场发展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部分地区低空旅游发展形势等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地区可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将当地旅游资源特色与通用航空产业相结合,可实现新型低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当地核心竞争力旅游业,进一步健全低空旅游产业链式集群,促进低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组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乃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其旅游业发展的兴衰。文章研究了重庆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找出了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三种创新组合模式:以单一或少数几个旅游景点为中心的"旅游套餐"组合模式,以四大旅游精品为主的旅游组合模式以及黔渝川四城市红色精品旅游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20.
山东蓬莱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与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军继 《资源科学》2005,27(3):150-155
蓬莱市位于山东半岛北端,是中国古代四大港口和近代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独特性强,文化积淀丰厚,高品位资源分布集中,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本文全面分析了蓬莱旅游资源特征;并基于该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偏低,市政建设欠缺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客源分级策略、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策略、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建议把发展旅游业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将旅游业作为蓬莱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并在加强旅游环保和环保旅游的同时,实行联合促销,强化旅游宣传,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