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支梓桐 《华夏星火》2016,(4):101-102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故又称王阳明.他融合儒、道、佛三家之精华,独创阳明心学.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  相似文献   

2.
石力波 《科教文汇》2007,(1X):179-179
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曾于龙场驿顿悟成圣之道,始开“心学”之门。但阳明先生在龙场所悟之道并非为就是瞬间所得,而是他早年多方涉猎而引起的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里“相观而善之谓摩”的意思就是相互观察、切磋、研究,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观摩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为了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观摩教学话动。  相似文献   

4.
张立 《金秋科苑》2008,(24):217-217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里“相观而善之谓摩”的意思就是相互观察、切磋、研究,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观摩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为了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观摩教学话动。  相似文献   

5.
<正>阳明先生讲学,善于将高深的心学理论寓教于花花草草中,随着学生眼里见到的、手里正在操作的事情,开展讲学活动,答疑释惑。“山中花开”“薛侃除草”记载于《传习录》,蕴含着心学的三大重要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对于提升我们爱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爱和“心”有什么关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关爱的智慧藏在“爱”这个字本身。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善恶问题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除此之外,科学技术也具有内在的善和恶,科学技术"内在亦善亦恶"。树立"科学技术内在亦善亦恶观",对于科学技术的研发,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和避免危害人类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子情报理论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四知”——知彼知己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孙子“知彼知己论”之“知”的内容,除“五事”、“七计”、“知胜有五”外,《地形篇》中提出的“四知”,是战场全局指导必知的内容。 《地形篇》指出: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  相似文献   

8.
王龙溪、钱绪山两位作为王阳明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享有"教授师"的地位,并在阳明过世之后形成了两大主流的阳明后学。他们的良知说差异直接表现在"四句教"之争中,龙溪提倡良知已明,功夫在于悟;绪山提倡人有习心,去心上之蔽才能得良知之全。功夫论是两者分歧的另一集中表现,龙溪做本体功夫,而绪山做功夫以致本体。文章主要从文献的角度对两人学说的差异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明清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为苏州园林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宋明理学,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为文人的归隐提供了哲学基础;士大夫成为造园者的主流,增添了苏州园林的人文内涵,是苏州园林的价值所在;同时,明清苏州造园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出现了造园专论……这诸多因素促成了苏州园林的鼎盛,正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相似文献   

10.
绍兴图书馆以绍兴市政府全力打造阳明心学研究中心和学术高地为契机,通过制定盟、藏、研、游的建设规划,启动“王阳明特藏文献”的建设,集全国10多家图书馆之力,建成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并重的阳明文献特色馆藏,为国内外心学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提供充分的文献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学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所以,想更好的学习中医,学懂中医,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的学习。文章从王阳明心学入手,通过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立志"以及"圣凡同心"等观点,阐述了在阳明心学思想的指导下,应该如何正确的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并结合当代中医治学中出现的问题、弊端,诠释了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医教育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活》2011,(12):66-69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在中西方都争论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先有告子等对于人性“无善无不善”学说,后有孟子批判告子而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稍后又有苟子的“’性恶”说,与性善的观念恰恰相反,由此思想界争辩不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教与学、教与人、教与文三方角度,探讨了怎样才能使情报教学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其中,触及到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的特色与风格,身教与言教;培养人才应知人善教、教师应甘当“红烛”、“人梯”;教师必须具有语言、文字功力,精心指导学生笔耕。  相似文献   

14.
徐圣龙 《内江科技》2009,30(7):173-173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在中国道德传统中,“知耻”与“荣辱”是人之要义。人只有知耻才能自觉地趋荣避辱,为善去恶。本文从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就培养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实践策略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素芳 《科教文汇》2007,(4S):184-184
余华早期作品着眼与对“人性恶”的揭示,无不充满了压抑与晦暗。他对非人性的描写,得力于他对经验的怀疑和想象力的作用。后期的温情让人感受到了善的一面,给人希望与温暖。然而,无论是“善”、是“恶”,人性永远摆脱不了本能与欲望,“人性”也永远是以自我为标准去衡量万物的,人是以自身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使着做人的资格。  相似文献   

16.
谈谈工程师的伦理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师作为从事工程活动的一种职业,是否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呢?当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否定的,认为工程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工程师个人对自己的技术活动没有任何道德责任;另外一种观点则肯定工程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伦理实践过程,包含着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文章从五个方面具体、详细地论述了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存在着伦理道德问题,并探讨了个人价值观、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工程师的道德行为的。  相似文献   

17.
王艳 《科教文汇》2010,(4):135-135,14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译界重要的翻译理论,由许渊冲先生首次提出。“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艺术;“创”即翻译就是创作;“优”即要发挥译文优势;“竞赛”即译文要来自原文,而要超过原文。这一理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本文在此做一浅见。  相似文献   

18.
朱国林  陈超  严明 《金秋科苑》2008,(18):192-193
洪炎,是江西诗派早期的一名重要诗人。他的家庭身世后人知之不详,特考证如下:其祖母是文成县君李氏,甚有“权智”;洪炎父亲洪民师乃进士出身,曾任石州司户参军;洪炎母乃黄庭坚之妹;其兄弟四人号称“四洪”,洪朋乃长兄,洪刍次之,洪羽最小。而关于洪炎与洪刍孰为兄长,历来存有异议,经考证,应该是洪刍为兄。  相似文献   

19.
彭理中 《情报杂志》1991,10(2):14-24
孙子《知彼知己论》之“知”的基本方式方法在孙子的“知彼知己论”中,对于“知彼”有一个反复强调的指导思想,即“先知”。在战争中,彼己双方构成了既对抗又统一的彼此不可分离的一对矛盾。了解、分析这对矛盾,从难易程度上说,知己并非不难,知彼则更属不易;从行动上说,知己是基础,知彼是目的。只有对彼知之实,知之详,知之准确而适时,才能料敌,确定用兵之策——“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因敌制胜”。  相似文献   

20.
洪炎,是江西诗派早期的一名重要诗人。他的家庭身世后人知之不详,特考证如下:其祖母是文成县君李氏,甚有“权智”;洪炎父亲洪民师乃进士出身,曾任石州司户参军;洪炎母乃黄庭坚之妹;其兄弟四人号称“四洪”,洪朋乃长兄,洪刍次之,洪羽最小。而关于洪炎与洪刍孰为兄长,历来存有异议,经考证,应该是洪刍为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