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君懿 《百科知识》2023,(11):50-56
<正>春潮涌动,八桂飞歌,又是一年“三月三”。“三月三”是我国壮族、侗族、黎族、畲族、苗族等各民族欢聚的盛大节日,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壮乡广西,“三月三”已成为法定假期。每逢“三月三”,壮族民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唱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福。上巳日的祓禊与禊饮按照中国传统历法,三月初三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名“上巳”,  相似文献   

2.
正汉代是中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时期。很多节日与饮酒活动联系紧密,如正旦、社日、上巳、夏至、伏日、重阳、冬至、腊日等,奠定了我国节日饮酒习俗的基础。汉武帝太初元年将正旦定为农历正月初一,"正旦"为日之元、月之元、岁之元,故又称为"三元"。正旦之日,皇帝要接受公、卿、大夫、百官的朝贺,并在太极殿大宴群臣,饮柏叶酒。民间也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四民月令》记载民间正旦日要祭祀祖  相似文献   

3.
“以虫治虫”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王心喜对生物界的互相制约的现象.中国人早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有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螟蛉泛指鳞翅目多种昆虫的幼虫,蜾赢泛指胡蜂科、泥蜂科、蜾蠃科的昆虫。《礼记·郊特性》的“入...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多采的水上体育活动,总称“水戏”。它源于原始社会的渔猎生产,以后由于战争、生活及娱乐的需要而得到加强和推广。概括起来,古代的水上体育活动主要有如下诸种:游泳 这是古代水上体育活动中出现最早也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诗经·邶风》中就有描述游泳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发光现象,俗称“地光”,是一种自然光源。世界上有关地光的最早文字记录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面记载了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发生在陕西省岐山地区的一场6~7级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中“烨烨震电”就是对此次地震发光现象的描写。公元一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编年史》中,记述了公元17年小亚西亚地震破坏了12座城市和地震发生时火光闪闪的现象。这是外国人对地震发光现象的最早记录。长久以来,地震前或地震发生过程中是否有发光现象这一问题,让人们倍感困惑。一些人认为…  相似文献   

6.
琢磨     
“琢磨”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琢、如琢如磨。”诗人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曰:“斧藻至德,琢磨令范。”古人赋予“琢磨”一词多么美好的含义。而把这含义一剖无遗的则是古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识义。”可近些年来,“琢磨”一词的含义却变得由褒而贬,尤其是“琢磨人”三字更耐人琢磨。工作中,谁也不愿意身边有个爱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遗址上,曾发现过用赤铁矿粉涂成的红色石珠等装饰品,说明当时先民已经开始从自然界获取染料,来点缀生活了。中国植物染料简史根据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染色行为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植物染料的染色在中国古代又称“草染”。在早期的一些史书中,就有关于练漂、染色的记载。如,“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豳风·七月》)“三八为缥,五人为鲰,七八为缁。”(《周礼》)都是关于染事的描述。而《诗经》中“终朝采绿,不盈一焖,……终朝采蓝,不盈一檐”;“东门之蝉,茹蒽在彼”则具体点明了所用…  相似文献   

8.
蚊帐是人们日常生活普遍使用之物,它具有保暖、挡风、避虫、防尘等多种用途,在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据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蚊帐,当时人们称它为:碉、祷、伟、帷、馒,按《释名·释床帐》曰:“帐,张也,张施于床上。”《诗经·小星》曾说:“抱表与调。”《郑笺》一书也注释:“稠,床帐屯。”远在周代,我国还发现了专门管理蚊帐的人叫“幕人”。蚊帐随社会发展,其用途日益广泛。我国到了汉代,蚊帐用于军中的有军帐、帐幕;运用车上和野外的有车帷、青庐。《酉阳杂温》就曾详细记载:“北朝举行婚礼时,用…  相似文献   

9.
走进春天,就走进了希望。 2007年3月17日至18日.在春风荡漾的阳春三月.”创新·和谐·发展——携手共创中国航天未来”科学中国人专家联谊会在中国北京航天城举行,此活动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共同举办。活动诚邀全国来自航空航天相关领域的院士和专家,走进春天,共聚北京航天城.与航天英雄和航天员中心的科研工作者一道.畅谈友谊合作,共话航天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名画《蒙娜·丽莎》中的神秘微笑之谜已被一位科学家解开。这位科学家指出 ,与其说这一神秘微笑与画家的绘画技巧有关 ,倒不如说它与眼睛的错觉关系更大些。人们曾对这幅世界最著名的肖像的脸部进行过视觉内容分析 ,发现画中的蒙娜·丽莎脸上隐藏着微笑 ,这一微笑只有在不直接看她的嘴时才能观察到。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世世代代的艺术爱好者为一抹若隐若现的微笑乐此不疲 ,而这一微笑可能是达·芬奇在 1 50 2年创作该画时有意或无意画上的。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利用滤光器对这幅油画进行了分析。她所使用的滤光器…  相似文献   

11.
面条的永久魅力王心喜一提到面条,人们往往想到意大利,其实,面条的“出生地”是中国。中国面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000年前的汉朝。根据古籍记载,汉时称面条为“索饼”或“汤饼”。东汉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记载:“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  相似文献   

12.
引言     
原《情报·科研·学报》从1994年起更名为《科技·人才·市场》.更改刊名的初衷是出于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要求,改变办刊模式,扩大读者面.本刊更名后力求以广阔的视野捕获科技、人才、市场的新信息奉献给读者.在上级和有关单位的关怀与支持下,《科技·人才·市场》1994年第1、2期合刊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3.
刘奇  徐小可 《知识窗》2012,(7X):39-40
<正>《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去鉴赏古代诗歌:一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三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体,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包含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孔子以"思无邪"概括《诗经》,显示《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饱含着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最温柔、最敦厚的情感。我国古代诗大部分是抒情  相似文献   

14.
冷食史话     
冷食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夏之用”了。所谓“凌阴”,就是冰窖。《礼记》中便有“凌人夏颁冰掌事”的记载,说明在周代就出现专司管冰的官吏“凌人”了。据《周礼·天宫》记载,东周时,每到春夏,人们将贮存的冰和烹调好的菜肴、酒、果品等食物放入一种叫做“鉴”的青铜铸的容器内,祭祀时取出供宾客食用。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也有“挫糟冻饮酣清凉兮”的诗句,赞美冰镇米酒,喝起来醇香清凉。可见,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不少冷食品种了。到了唐代,市场上出现了卖冰的商人。据《唐摭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信息》2003,(22):41-41
法国著名女作家、《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曾经说过:“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塑造而成的。”可是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充足的证据证明,男人女人在气质的天壤之别的确可以从生理上找到科学解释。男女各有“性别疾病”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脏病专家玛丽安·李加图(Marianne J Legato)认为,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要比通常人们所  相似文献   

16.
一 “翻译”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当时是特指东汉以来佛教经典的汉译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早已不限于梵文佛典的汉译活动,不仅成为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时沟通不同的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  相似文献   

17.
不醉酒店 在意大利,有一家名叫"美而奇"的酒店.店门口的告示上写着:"本店的饮酒方式由顾客自己选择,共分为5种,即1小时饮、2小时饮、4小时饮、6小时饮和整天饮(以一天10小时为限).饮酒种类和饮酒量则由本店搭配其他饮料交叉安排,以确保每一位客人不会醉酒."  相似文献   

18.
《科学·经济·社会》是由兰州大学主办的、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与时俱进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经济·社会》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以研究和探索科学、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中心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我们殷切期望得到广…  相似文献   

19.
古人理发源远长《诗经》中云 :“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意思是说当头发卷散蓬乱之时 ,快去把它梳洗一番。可见我国古人早在 2 0 0 0年前就已经注重须发的修剪和梳理了。专职理发师出现于汉代。据《颜氏家训》记载 ,南朝的贵族弟子都削发剃面 ,理发业也已经相当发达了。“理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谢安傅在《晋书》七九卷中曰 :“(桓 )温后诸安 ,值其理发。”朱熹对《诗·周颂·良耘》中的“其比如栉”一句注云 :“栉 ,理发是也。”《唐杜甫在工部诗史遗补》第八卷中记载了杜甫的《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 ,其中也有“耳聋须画字 ,发短不胜…  相似文献   

20.
海蒂·拉莫尔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是个著名演员。年轻时嫁给一名给希特勒供应武器的军火制造商,耳濡目染中她了解到雷达在侦察时常遇到的困扰,并初步产生了“频率跳跃”的概念。四年后,她的丈夫由于反对希特勒,与海蒂·拉莫尔一起逃到了伦敦。MGM公司的路易斯·B·梅耶发现她是个人才,并力劝她去美国谋求发展。在好莱坞她遇到了乔治·安塞尔,安塞尔和她一起想出了办法,使无线电发送器与接收器的频率实现同步变动。两人将这项发明无偿给了美国政府。此项发明的核心部件与自动演奏钢琴上的滚轴类似,上面有一些不规则小孔,两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