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级德育模式的构建,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指导,使德育活动既成为塑造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又成为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发展综合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的愿望和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作为教师,如果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虽能使之理解许多道德知识,但并不一定能使之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有鉴于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这样德育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3.
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中为学生发展提供的真正教育空间。德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主体,参加对象,活动过程,都会直接影响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要增加德育活动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更要注重教师作用内容的转变和实施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注重隐性德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所谓隐性德育是把德育融合在高校工作人员良好的思想言行、感情意志、品质之中,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的环境中直接体验,潜移默化地获得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是德育有所成效的关键,本文从五方面进行了论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德育的中心位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把外在教育逐步转化成其自身的自觉行为,德育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静 《科教文汇》2010,(36):18-19
长期以来,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学生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这种德育偏离了对生活意义追寻的最终目的,因此回归生活世界,讲求德育实效对于改变当前德育教育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积极整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7.
王燕 《科教文汇》2010,(32):25-25,5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反思传统的德育教学观,更新观念、确立全面开放的教学观,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上采取开放的教学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路永曲 《科教文汇》2009,(32):126-127
"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逐渐被职业学校所重视,培养人格健全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因素。语文教育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了德育目标在语文课堂上的实现。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本文就从如何调动学生情感方面阐释语文课堂上德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9.
程玉华 《中国科技信息》2006,(15):236-236,238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因此,必须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技巧,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身体健康成长,而且在学生德育方面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趋向及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全球青少年德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德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与同伴、教师、家庭及社会的对话和沟通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在反思的基础上,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展开了富有特色的德育探索。  相似文献   

11.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创新道德教育理念,妥善处理高校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主客体这一对范畴是其过程中最基本的逻辑起点,正确处理二者关系能够从根本上找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办法。这就意味着在德育过程中,绝不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当成道德教育的前提,而是必须把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养成作为过程、作为目的来看,使之贯穿于德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只有从这一理念出发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徐士才 《科教文汇》2007,(4X):104-104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而中学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实践证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冯家元 《知识窗》2013,(16):73-73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遵守社会公德的学生。德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教师用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师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采取合适的德育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新课改理念下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德育作为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我们如果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对德育要素进行合理应用,那么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就能够得到更好的驱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兼顾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至关重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德育工作过程愈加复杂,怎样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任务已成为困扰中职教师的一大难题。新课程标准在客观上要求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关键阵地,实现德育工作的生活化、信息化和实效性。德育工作不但应当传输思想道德知识,尤为关键的是还要使德育成果回归生活。本文重点探析在当下时代的环境中,中职学校班主任教师优化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德育水平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对应的知识,又可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和素质道德上的熏陶,从而达到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全面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成为了一个受人瞩目的德育培养阶段,由于数学是一门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先的课程,因而德育教育自然与其他科目不同,需要相关人士细细思考推行策略,以求达到德育和智育并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史立峰 《知识窗》2009,(8X):16-17
<正>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而高中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德育的组织者、领导者角色。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德育的  相似文献   

18.
张琦 《科技风》2011,(16):229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加强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种素质上。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核心。德育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潜在的红线,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学科所含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不留痕迹的结合起来,使德育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德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首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激发兴趣打开创新大门;其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把德育创新渗透其中,把创新渗透其中;再次,发散思维给德育创新插上翅膀。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创新教育,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勤聪 《科教文汇》2012,(26):23-23,41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职教师要注重培养中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是,中职德育教学效果低下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于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这一现象让中职德育教师头痛不已,成为中职德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大阻碍。本文就这一问题从钻研教材、巧妙导入、创设情境、结合实践、总结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找到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