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课程改革实践势必会受到课程价值观的影响。但是,这种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改革的价值变迁中会产生多种价值冲突,忽视了价值冲突,教育政策就会失去合法性和整合性。解释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价值冲突,有助于明确课程改革的真实问题,寻找进步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实践势必会受到课程价值观的影响.但是,这种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改革的价值变迁中会产生多种价值冲突,忽视了价值冲突,教育政策就会失去合法性和整合性.解释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价值冲突,有助于明确课程改革的真实问题,寻找进步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价值冲突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诸领域,教育领域亦不例外。所谓价值冲突就是价值逻辑的冲突。价值逻辑的核心是作出特定价值判断的价值标识词。从价值的标识词出发,可以大致划分出两种不同的价值逻辑:评价逻辑和义务逻辑。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冲突类型:评价逻辑之间的冲突;义务逻辑之间的冲突;评价逻辑与义务逻辑之间的冲突。在理论上,价值冲突要么以某一行为对某共同体会更好为依据来解决,要么通过强化某人的某种义务来解决。但在价值冲突的实际解决过程中,这种解决原则的运用有一个关键性的前提条件——行为者的"善良意志"和"责任感"。因此,对教育而言,培养和提升人的善良意志和责任感就成为应对和解决价值冲突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公共事业,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由于价值观的冲突,权力的博弈以及利益的折中等引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课程改革面临的伦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权力、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加以审视:通过对课程改革主体的行为规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对课程改革政策的价值审视,促进更加公平、民主的制度体系的建立;通过对课程改革活动的有序安排,推动课程改革持续、稳定、有序、道德性地展开,从而对课程改革加以引导和规范,以达成课程改革的"善治"。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冲突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诸领域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学校教育作为广泛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价值冲突问题自然也不例外。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冲突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困境体现出来的。虽然价值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却分享着共同的类型特征,在界定不同价值逻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价值冲突大体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不同价值逻辑之间的冲突;一类是同一价值逻辑内部不同价值选择优先性的冲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不同价值逻辑之间的冲突源于不同价值逻辑前提预设的不可通约;而同一价值逻辑内部的价值冲突则源于不同价值选择的优先性排序问题。当前,解决学校教育中价值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话、交流而在冲突各方之间达成一定范围和程度的价值共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方式促进人们价值追求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教育理论建构的根本起点。课程改革问题研究以人性为逻辑起点,通过"人性的冲突"视角进入现代性视域,探析出导致现代课程改革逻辑吊诡的原因。理性主义和主体认识论的合法化存在造成了启蒙理性的基本原理遭到批判与质疑,进而引发了现代性合法化的危机。基于对逻辑吊诡的原因阐释,我们需重新审视课程改革实践问题,反思课程改革中知识与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外生性政策规制"的总体环境下,以"国家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政治逻辑、以"学术资本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逻辑等外部逻辑交互作用,严重侵蚀了中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自主性。同时,大学跨学科研究自身的文化困境和价值冲突,以及学术从业人员"学术精神"的匮乏,进一步放大了外部逻辑的制约作用。多重制度逻辑中的跨学科研究面临内外部力量交互作用的特殊挑战,亟需向"内生性制度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科评估已经成为完成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双一流”战略规划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从本质而言,高校学科评估是基于政治逻辑、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对学科建设过程和结果质量的价值判断过程。不同的逻辑对于学科建设发挥着不同的指导意义,并影响了评估的价值取向,逻辑之间的矛盾从根源上导致了评估的价值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为学术自由与评估控制的冲突、问责与改进的冲突以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尽管它们有着同样的根由,但实践中归因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进一步深入分析价值取向冲突的归因,才能妥善予以调适,最终达到在高校学科评估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回归教育价值关怀、促进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理性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先后经历了八次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重要改革。课程政策是课程改革的主驱力,规定了课程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分配及协调,不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各自利益的分配结果。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政策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一定时间和教育范围内,调整和分配课程领域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我们提出了应然的信息技术价值体系,但是,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如果只是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归宿在于价值的实现。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中存在着严重的价值失衡,存在着社会价值压倒个人价值,科学价值覆盖了人文价值应有的地位等现象。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中呈现出"只见技术不见人"的困境。信息技术教师呈现出"什么实用教什么"的认识偏差。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基本机制,宏观机制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同轴强化、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共生;微观机制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的制订与规范、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体系化、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价值在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与政策"课的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是否相统一是该课程的价值是否在场问题.课程的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统一,课程的价值就在场;相反,课程的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相分离,则其价值不在场.教学内容的不合理确定、主控条件的不自觉行为、考核方式的宽松等情况均易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不在场.加强高校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规范管理体制、科学化考核方式等是解决价值不在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作为公共治理范式的理想类型,分别对应于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家控制"逻辑、"民主回应"逻辑、"绩效责任"逻辑、"法权平衡"逻辑。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国家在四种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中分别扮演行政指令的发布者、行政法治的守护者、质量的监管者、合作伙伴关系的促进者等角色。实践表明,不同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通常以"混合"模式同时出现,等级、法治、市场以及网络等不同类型的治理话语与隐喻相互交叠,因应了高等教育治理中多元且冲突的利益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实践导向课程是职业教育的主流,针对目前实践导向课程存在的缺陷,提出添加"学科梳理"模块,构建"实践导向主体+学科梳理"的课程新结构,形成实践逻辑和学科逻辑共生的课程逻辑,为课程改革推进清除障碍。  相似文献   

14.
理解作为新术语、新范式的课程思政如何生成和作用、其交汇的多重“逻辑”如何互动是课程思政研究及实施的重要理论问题。系统梳理并纳入课程思政所交汇的多重“逻辑”,基于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和“理性人”分析构建了一个纳入视域、历史和要素/环节的三维课程思政分析框架。研究认为,从宏观视域和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给出的顶层逻辑和微观视域及学生主体性视角出发的底层逻辑之统一和正反馈机制作用,是课程思政形成和作用的核心理论机制。不同维度间互动可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政策渊源以及思政教育资源要素,可为“教师+思政资源—课程(堂)教学—学生”的全流程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提供激励,实现微观视域的供需适配与宏观视域的政策目标达成、政策激励与调适以及思政教育资源资源共享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探索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化,对改革的健康发展及有序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鼓励以及现实层面改革试点的实践,都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发现改革面临规制性层面法律制度的缺失与模糊、规范性层面配套标准的滞后与不足、文化—认知性层面价值追求的离散与冲突等制度化困境,究其根源在于"单一所有制办学"制度逻辑与"混合所有制办学"制度逻辑的冲突与博弈.因此,推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向制度化,首先要通过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重构来突破制度环境的制约,然后建构新兴制度逻辑的"合法性",实现制度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从理论、政策走向实践,核心要务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本研究以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为逻辑出发点,通过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两种课程形态、四类课程模组、三种价值层级以及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确立了基于"形态—模组—价值"的"两维—三级—四类"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刘欣 《教学与管理》2013,(3):98-101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发展,通常是沿着科学认识、价值认识、实践认识这三条轨迹不断深化的。科学认识作为本体论范畴,重在按照存在逻辑,认清本原,寻求规律,解决"是什么"即原理性问题;价值认识作为价值论范畴,重在按照规范逻辑,认清意义,确立标准,解决"为什么"即价值性问题;实践认识作为方法论范畴,重在按照问题逻辑,认清症结,优化策略,解决"如何做"即策略性问题。三者互为依存,构成了课  相似文献   

18.
《湘南学院学报》2020,(1):101-105
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化,地方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深层次的发展困境,如课程地位下沉、课程目标摇摆、课程内容虚化、课程责任旁落等。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管理者对课程政策解读、课程价值定位、课程权力运行存在着"钟摆"现象,需要从课程政策、课程价值、课程管理权限等几个方面进行调适和平衡。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政策问题确认是教育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逻辑起点,而明晰教育政策问题的内涵和特征则是教育政策问题确认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教育客观情境,为了协调现存的教育利益、价值冲突及满足未来教育价值的公益性诉求.由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予以确认和试图解决的公共教育问题及公益性教育价值诉求。本文结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分析了教育政策问题的内涵和特征,以期为提高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时期遇到的关键问题。为帮助中小学课程管理者和教师进一步厘清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逻辑,笔者从政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做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分析,梳理了学校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依据和政策发展,提出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构建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