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国际教育界一直重视"微观改革",即课堂层面的变革。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是教师的"培养基",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聚焦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以"参与观察法"为出发点,借助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课堂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来解构课堂教学,可以优化教师教学进而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可以提升教学有效性及课堂文化品质,进而作用并影响学校文化品质、教育文化品质。这不仅关乎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命运,更直接关乎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文化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几年来,学校通过"和谐、互助、自主、灵动"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激发了学生的"学",提升了学校育人的品质。1.课题引领、专家指导,促进课堂文化生成学校基于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现状,以数学学科研究为起点,以点带面,撬动学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生本教育应该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施的策略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因此,建构初中思品学科的生本课堂,需要教师从理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推动者。但是,少干预并不代表不干预,放任自由,笔者觉得做一个生本课堂上的思品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必须把握好几个"隐",钻研好几个"引",真正成为学生在课堂中生命成长的"牧者"。  相似文献   

4.
"生命化课堂"是我们教师追求的一种至美的课堂教学境界,是以学生的生命为教育的基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课堂。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课堂理念,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需求,注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智慧生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教学真正奏响生命的欢歌。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充分剖析吴正宪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吴正宪的儿童观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首先,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师要相信儿童、尊重儿童,小心翼翼地呵护、满腔热情地接纳学生的心灵。另外,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有潜力的,因此教师要相信一切孺子皆可教,儿童人人都能成功、成才,同时也要承认"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可能会犯一些成年人眼中的"错误"。由此,通过对吴老师儿童观的解读可以启发我们:真正读懂学生是真诚地尊重学生、呵护学生,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用真诚的爱心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6.
课堂文化建设旨在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师生和谐的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和风气.我们在课堂文化建设中以"帮助学生达到会倾听、会质疑、会表达、会合作、会评价"和"帮助教师成为倾听者、互助者、引领者"为目标和实施策略,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常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如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高效课堂?这些问题都让那些关注和投身教育事业的人们深深地思考。学校教育无法脱离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而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成长中的人,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特殊性,它来不得半点"想当然",更来不得半点"莫须有"。所有的课堂教学的改革都要建立在尊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上,只有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借此实现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问题解决式"的内涵解读[1]随着"如何把教师与学生从机械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  相似文献   

9.
董娟 《成才之路》2014,(27):40-40
生命化的课堂是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为前提,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构建生命课堂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变"知识为本"为"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命观的班主任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主任的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工作,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本文将从生命观、系统观的角度来阐述新时期班主任的工作特征,在生命观下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引路人,对学生不但要"知识关怀"更要"精神关怀",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各方面发展,构建一个能蕴含生命活力的班级体,重视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融合,让学生人人成才。  相似文献   

11.
冯会  雷江华 《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126-131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三种困境:学校文化是坚持本土内生还是异地移植;是选择一元观念还是多元观念;是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注重校长办学理念的科学性,彰显学校文化的全纳理念;创建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态文化,构建特殊学校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合作文化,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冯光庭 《培训与研究》2008,25(2):110-112
能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其基本途径是在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提炼、总结和深化,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理解数学文化,并努力构建体现教师个人特色和数学文化特征的数学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有显性知识,也有缄默知识,它们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获得缄默知识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构建了由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或渗透式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科研能力训练和课外教育活动实践等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了协同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并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模式,凸显评价的发展功能,以达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关怀主义教育哲学从师生关系、课程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素质、教师德育能力、教师关怀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丰富而独特的教师观,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初任教师培养模式等方面,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实践,对我国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建立和出台我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为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师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奠定基础;研制中小学教师培养机构的资质标准和培养课程标准;建立教师培养的认证评估制度;对小学教师实行综合化培养;改革和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国家教师培训的指导性规范。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世纪初启动新课程改革的情境下,我们期望教师能在教学观念上产生"双主体"、"民主平等"、"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转变。个案研究发现:教师的"知识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仍视自身为知识的"垄断者"与"销售者"。这种传统的知识观导致了课堂师生互动单一化,促使我们反思与检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行动所呈现出来的"实然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教师文化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按照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重视教师的观念文化建设,帮助教师牢固树立生命化的教育观;切实重视教师的行为文化建设,凸显教师行为文化实践性、创造性和注重细节的特点;切实重视教师的组织(群体关系)文化建设,更好地形成合作学习的团队。由此,深入素质教育在师资质量方面就有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高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师教育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生的职前专业发展不仅是在教师教育者指导下实现的知识习得、技能演练的人为培育过程,更是在文化浸润、环境熏陶中发生的自然化育过程。当前高师院校采取的三种经典职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共同特点是显性化、理性化,其缺,点是无法深入师范生的潜意识层面。高师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师教育资源,是师范生学会教书的一本活教材。高师校园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生态育师机制与文化濡染育师机制化育着师范生。范导、习染、催化、渗透、感召是其教师教育功能实现的独特方式和渠道。  相似文献   

20.
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观强调教师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师教育观上主张在实践场景下,创设学习共同体,帮助未来教师形成和发展实践性知识。本研究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性质、内容、来源及获得途径,以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为例,重建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理论-实践交融"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交融。在理论-实践共同体中,未来教师的理论学习与"主题见习"结合,真实情景下的学习而理论总是"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