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淳熙年间,蔡季通和儿子蔡沉坚持在湖南道县办学,培育人才,时称西山先生和九峰先生。江西吉水杨万里和江苏无锡尤袤等著名文学家看到蔡氏父于在湖南道县编写的教材后高度赞扬,杨万里、尤袤两人直向宋高宗赵构推荐蔡季通是“一代贤师”,极力荐  相似文献   

2.
泉州的梁氏家族,自古以来对潮州的感情特别深厚。之所以如此,乃源于南宋丞相梁克家之游学揭阳,留下了一个广为梁氏家族世代传颂的千古佳话。 梁克家字叔子,号毅斋,生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自“幼聪明绝人,书过目成涌”。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状元及第,乾道三年(1167)迁给事中,乾道五年(1169)拜端明殿学士,进枢密院参知政事,八年(1172)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淳熙八  相似文献   

3.
一通鉴纪事本末42卷,南宋袁枢撰。枢字机仲,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6年),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官至工部侍郎。宋史卷389袁枢传云:“出为严州教授。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枢之至友杨万里序通鉴纪事本末亦云:“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据此两说,均谓此书作(?)枢官严州之时。按枢调严州教授,乃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六月问事,杨万里过临漳读其原稿,并为之作序,乃熙淳元年(公元1174年)三月问事。公元1175年,吕祖谦朱熹复先后为此稿作跋。1176年,参  相似文献   

4.
近日校点《东都事略》列传数卷,以《宋史》两两比勘,乖谬互见。兹取传主五人生卒年略加考辨,一陈管见,以就正于前辈学者。一、邓洵武洵武字子常,成都双流人,神宗朝御史中丞邓绾之子,洵仁弟。《宋史》卷三二九,《东都事略》卷九八本传皆云:举进士,为汝阳簿,徽宗朝官至知枢密院事。此后二书记载略有不同,《宋史》本传云:“迁特进,拜少保,封莘国公。”未云何年。《东都事略》本传则谓其  相似文献   

5.
吴筠荐李白说征补许嘉甫(宝鸡教育学院中文系)天宝初,吴筠荐诗人李白于朝的史实,赫然见诸唐史,千古定论,故后世学者无异议。顷年乃有著文发难者,李宝均《吴筠荐李白入长安辨》①既辩难于前,郁贤皓《吴筠荐李白说辨疑》②、《(旧唐书·李白传)订误》③又献疑于后...  相似文献   

6.
正书家冠冕《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陶弘景书,摩崖楷书,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瘗鹤铭》外景,自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捞出一石二十余字,清代康熙五十二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一事,王土源《孟浩然集序》不载,唯《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孟浩然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下)·孟浩然传》亦云:“年四十,乃游京师”。此说一向无人提出疑问,陈贻掀先生在《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第四辑)  相似文献   

8.
〔关于题目〕《指南录·扬子江》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首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关于文天祥的身世〕《陵县志·人物志》:文天祥,庐陵淳化乡富田人。《宋史·文天祥传》:体貌丰伟,美如白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宋史·文天祥传》:未几,宋降,(陈)宜中(张)世杰皆去,乃除天祥枢密史,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北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宋史·文天祥传》:天祥在燕凡三年,  相似文献   

9.
一.误改1.《卷六十六·何尚之传》(元嘉)二十二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1734页)《校勘记》:“二十二年”各本并作“二十三年”,据《文帝纪》改正。  相似文献   

10.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于淳熙十四年(1187)作《荆溪集序》自叙其学诗过程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本文拟就其学半山、学晚唐问题作些粗浅探索: 第一章 一、浅谈杨万里学习王安石的问题 杨万里喜爱王安石诗。他在《读诗》一诗中说:“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相似文献   

12.
楼锷,南宋知名士大夫文人,而《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楼锷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有讹误,兹予补正。要点如下:楼锷初为太学生;孝宗乾道元年,已任太学录;六年,已任婺州州学教授;六、七年间,曾任宗正寺主簿,玉牒所检讨官;七年,已任枢密院编修官,非"淳熙元年"始任;淳熙七至九年,朝奉郎、知江阴军,非"淳熙元年";九至十一年,知江州;十一年,移知鄂州,非"知武昌府";以疾奉祠,卒;有《求定斋诗馀》。  相似文献   

13.
李流谦是南宋初期著名诗人,一生著述丰硕,其作品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虽有所散佚,流传至今者仍斐然可观。本文依据史料主要考出:李流谦(1123—1176),祖籍汉州德阳县,后迁家于汉州绵竹县。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以父荫补将仕郎,次年授成都府灵泉县尉。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调任雅州教授,任内适逢虞允文宣抚全蜀,流谦入虞允文幕下,多有赞画。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赴临安,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在京年余。淳熙元年(1174)即力丐补外,磨勘循奉议郎,除通判潼川府。著有《澹斋集》八十九卷,后散佚,乾隆时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辑为十八卷。  相似文献   

14.
宝玉同志: 您来信问我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使金确实时间,兹特奉答如下: 胡云翼选注《宋词选》(1962年,中华书局版,现在重印),其中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名森)使金词,注引《金史·交聘表》云:“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一一八六)三月己卯朔,宋试户部尚书章森、容州观察使吴曦等贺万春节”。按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相当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因此作者即认为陈亮送章森使金时间在淳熙十三年。以后,论陈亮作这首词时间的书报,也往往以为是在淳熙十三年。其实《金史·交聘表》  相似文献   

15.
一 《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 永平十七年,……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义)士也。 《后汉书·蔡邕传》: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汉记》卷十四: 上以迁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史通·探赜篇》: 迁之纰缪,其流甚多,……遭彼腐刑,怨刺孝武。 以上诸说,词异而意近,概言之,诸著者因太史公由李陵事而下蚕室,遂误以为太史公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旨在非贬孝武。当然,前贤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篇对以上说法加以辨证,说明太史公是承其父淡临终之命而著《史记》的,亦即太史公著《史记》在前,而因李陵受刑,实乃远在其操笔撰史多年之后。至于《史记》是否“贬损当世”、“怨刺孝武”则皆以“良史实录”、“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而昭法式”的纯史观点加以诠释,而不再作深入的研读。于是师师相传,至于今日。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后,废丞相不设,于浩繁的政务殊有不便,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当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任命情况,《明史》卷3《太祖纪》云:"以邵质、吴伯宗、宋讷、吴沉为之。"卷72《职官志》补充道:"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但同书卷136《刘仲质传》却记载刘氏在同一时间以礼部尚书任华盖殿大学士,这就不免使人设疑:明朝第一位华盖殿大学士,究竟是邵质呢还是刘仲质?  相似文献   

17.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据说他的前代本是田氏(即陈氏)家族,赐姓孙氏。鲍、高、国三氏代表齐国统治集团内的保守复辟势力向田氏进步势力进攻,孙武在齐国立不住足,因此奔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孙武在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入吴;阖闾接受他,并任用为将,是由于伍子胥的推荐(《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今本《孙子》十三篇,孙武入吴前已经写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比孔丘徒子徒孙炮制的《论语》几乎要早一个世纪(《论浯》公元前428年以后出笼,见章炳麟《左氏疑义答问》卷一)。  相似文献   

18.
《汉志》所载《高祖传》十三篇亡,但其轶文多存在类书、汉代文集及史书中,本文着重从这些类书和文集中勾辑出《高祖传》之轶文;其次,探讨传、纪、起居注、着纪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高祖传》以及与其并列出现在《汉志·儒家类》的《孝文传》同《穆天子传》一样皆是起居注类。最后,探求《高祖传》的目录编次问题,对于这个前人多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对辑出的轶文进行分析,认为《高祖传》以及《孝文传》乃是从《汉志·春秋类》中《汉着记》裁篇别出的,是一种别裁之法,而非班固的讹误。  相似文献   

19.
论陈子昂的孤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陈子昂的孤独意识@赵治中!中文系①《孟子·梁恵王下》,朱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页。 ②《陈拾遗故宅》,仇兆鳌《杜诗评注》卷十一。 ③《读通鉴论》卷二十一,中华书局排印本,第737页。 ④赵澹《鲜于公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 ⑤《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九引录《独异记》。 ⑥⑧⑨⑩(11)卢藏用《陈氏别传》。 ⑦《新唐书·陈子昂传》。 (12)《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21页。 (13)(16)(19)(23)金丹元《禅意与化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2、69、75页…  相似文献   

20.
庐山白鹿洞书院东碑廊有一通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当时南康郡守董文伟所立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碑,碑文除镌刻了南宋朱熹守南康军时手订的《教规》外,还附录了《程董二先生学则》(以下简称《学则》)以及朱熹在公元1187年所书的跋文。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修撰的《德兴县志》在《卷三九·艺文志·文征·杂著》中,首篇录了朱熹的跋文,还有《学则》十二条(自“居处必恭”至“相呼必以齿”)逐条咸有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