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说吕洞宾用手一点石头 ,石头就成了金子 ,有个小伙子看了很羡慕。吕洞宾问他 :“你要金子吗 ?”小伙子摇摇头 :“不要金子。”他要什么呢 ?他要吕洞宾“点石成金”的魔法。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点石成金”的办法呢 ?我以为就是陶冶性原则。语文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很有必要重申陶冶性原则 ,倡导融美育于“文道”、点化感染学生的教法。应试教育着眼于“句读”之“知”与“忆” ,拘泥于程式化分析归纳与贴标签式简单判定 ,立足于“题海”训练的模式 ,由此产生种种“小学而大遗”的误区 ,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乐学之…  相似文献   

2.
(一) 1941年4月2日,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各省田赋暂归中央接管以便统筹而资整理案》,提出“为调整国地收支并平衡土地担负起见,亟应仍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整顿征收”,“中央为适应战时需要,得依各地生产交通状况,将田赋之一部或全部征收实物”①。按此精神,国民党政府于同年6月在重庆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就田赋改制的原则作出了如下决议:“(1)自民国卅年(1941)下半年起,各省田赋战时一律征收实物;(2)田赋征收实物以卅年度田赋正附税总额每元折征稻谷二市斗为标准;(3)各省征收实物,采取经征经收划分  相似文献   

3.
现行统一高中《中国古代史》在《秦朝的统治》一课中这样表述:“……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这里提出了秦朝田租的征收标准。按其表述根据史实,我们应怎么理解呢?春秋战国以来,随着以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之说。《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以及《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见当时把粟与土地作为田赋征收依据。高中课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节也讲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  相似文献   

4.
说“厕”     
“权起更衣”是《赤壁之战》中的一句话 ,其中的“更衣”是“上厕所”的雅称。原来古人多穿长衣 ,上厕所颇不方便 ,如厕前必须除去长衣。“解手”也是“上厕所”的代称。关于“解手”的由来 ,传说在明朝时 ,官府将大批百姓押送边疆 ,路上百姓要大小便 ,必须报告解差 ,把手解开。在我国 ,厕所还有“溷”“”“圊”等称。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准少年富贵 ,性豪侈 ,家未尝油灯 ,虽庖所在 ,必燃炬烛。”(《宋史·寇准传》)“今寺观削木为筹置溷圊中 ,名曰厕筹。”(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而民间百姓所用的厕…  相似文献   

5.
晓阅 《小学生时代》2009,(12):27-27
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一次见到一个非常穷苦的老人,心生怜悯,便用“点石成金”之术,把一块石头变成了一块金子送给老人。然而,老人竟然不收。这使吕洞宾大为意外.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样不贪恋金钱财物之人?这可是难得的修道之材啊。正当吕洞宾欲点化他得道成仙之时,  相似文献   

6.
谢芳 《理科爱好者》2004,(22):13-13
“点石成金”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故事中年轻人的聪明不得不令人叹服:金子总有用完的时候,而拥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不就拥有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吗?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作为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可如果在教学中,能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不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吗?  相似文献   

7.
传说伟大的邓布利多留下一个宝藏,为的是万一黑暗帝国重新作恶,便可以利用它,把黑暗帝国歼灭。老巫师告诉尼柯国王:“那里有一本世界上最强的黑魔法防御书,还有一块魔法石,可以点石成金。但找到它非常困难,只有一个线索。那便是动物王国。”因为黑暗帝国再次逼近,老巫  相似文献   

8.
教学方法正确,臻至巧妙,可以“点石成金”;教学方法错误,抑或愚笨,就会“点金成 石”。因此,教学方法巧妙与否,极其重要,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神话传说中,吕洞宾有一个特别的手指,能够“点石成金”,我们老师也需要有这个点石 成金的“手指”。学生接受教育,不仅希望得到“金子”—老师教授的知识;更希望得到点 石成金的“手指”—知识得来的方法。如果老师仅只教授知识,而不能传授方法,学生可以 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取得永远的成功。永远的成功,必须是拥有点石成金的 “手指”。“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  相似文献   

9.
颜炳宇 《班主任》2000,(1):40-40
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正确运用“激将法”,有时能收到“点石成金”的奇效。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蔡元培先生在美国会见中国留学生时,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到西方学习,不要求带回现成的金子,而是要带回迈达斯的手指头。”这位迈达斯,就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能点石成金的那位国王。请听又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有一次,上帝“微服私访”来到人间并问一个不幸的孤儿:“我能点石成金,送点金子给你,好吗?”孤儿摇摇头:“不,您最好教我点石成金的方法。”上帝大惊:“为什么?”孤儿回答:“这样,我就可以救救那些像我一样走投无路的穷孩子,让所有的穷孩子都有吃有穿。”上帝点点头,深受感动,于是带着孩子上了天堂,使他从…  相似文献   

11.
古代希腊有一个传说,说有个神仙能点石成金,他把点成了金的石头赐给每个有求于他的人。然而某天有一个求助者,执意不要这些点成了金的石头,而是要那神仙的指头。对于学习数学的人来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原理就相当于这个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相似文献   

12.
赋税是维系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在中国古代社会,它是历代王朝统治者,为满足一般的社会共同需要,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强制而无偿地向劳动人民征收的田赋和其他各种捐税。在以自然经济为特征,重农抑商的我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经过丁两千多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由以田赋为正税,其它税为附税,逐渐向关市之征、布缕之征、盐铁之征、茶酒之征演变,由以交纳实物逐渐向交纳货币的过渡。“古来田赋之役,实始于禹”。相传禹在长期治水和进行的掠夺战争中,逐步形成了他个人的绝对权力和巨大威望,大量财富和奴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难老泉》中,不惜笔墨给读者讲述了三个历史传说:“桐叶封弟”、“难老泉”的来历以及“分水”的传说。这些传说的运用,使文章充满了传奇色彩,而文章的传奇性除了增强地方特色,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外,还有下面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当代“点石成金”术古往今来,人们都幻想能“点石成金”.如今,“点石成金”已由幻想变成现实。科学家是利用物质的核种变换技术制造黄金的.它的原理是:当用高能的γ-射线照射某种物质时,这种物质的原子核便会失去1-2个中子.使其变成为元素周期表中上一个序号元...  相似文献   

15.
除夕,民间叫“年三十”,意指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旧岁将在这天过去,新的一年将从明天开始,因此,“除夕”在《辞海》中解释为“岁岁除”。传说远古时有个凶恶的妖怪叫“夕”,经常危害百姓,百姓无法只好求助于“灶王爷”。但是,“灶王爷”也拿“夕”没办法,便到天宫请神仙,天宫派了一个叫“年”的少年神仙,在腊月三十这天晚上下凡去除掉“夕”。从此,人们便把这天晚上叫作“除夕”,并点燃竹子使其发出爆裂声,(现在人们改为燃放鞭炮),以示纪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的由来$福建省浦城一中@王益祯…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三四八年(秦孝公十四年)秦国的“初为赋”(《史记·秦本记》)究竟是“初为”田赋,还是军赋,或者是口赋?近年来有些学者否定田赋或者军赋之说,提出了口赋之说.如林剑鸣先生在他的新著《秦史稿》中就说“初为赋”是中国“最早的人头税,也就是……口赋”(第190页).熊铁基先生在《秦代赋税徭役制度初探》一文中说:“‘初为赋'就是‘初为口赋'”(《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以下简称《初  相似文献   

17.
“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后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它开始实行于清代康熙末年,普及于雍正初年,最终完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摊丁入亩”是把历代相沿的丁役银(即人头税)合并于田赋银(即土地税)之中,一起征收。具体说,就是将全国各省之丁役银原额,平均摊入到各该省之诸州县的田赋银里,按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役银若干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故谓之“摊丁入亩”,亦称“丁随地起”,或称“地丁合  相似文献   

18.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F0002-F0002,F0003
歙县郑村有一座建于元代、徽州现存最早的石坊“贞白里”坊。这座集标志性和纪念性为一体的石坊,传说是因为在郑村这一里巷,曾出了一位勤政为民、清廉正直的好官,该里巷为百姓所景仰,于是竖了“贞白里”坊。  相似文献   

19.
许多瓦罐在由“土坯”而“陶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裂纹,就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样。这些“裂纹”在大师手里会成为巧夺天工的契机,出现“点石成金”的教育景致:在拙劣手里会成为不堪回首的败笔,产生学生“破罐破摔”的后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虎的别称     
千百年来,人们称虎为“百兽之王”。岂不知它还有许多别称。“封使君”:此称出自《太平御览·述异记》。汉宣城太守封邵忽然变成老虎,吃城里的百姓。因而,当时传说:“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后来人们就以“封使君”作为虎的代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