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幼儿的侵犯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障碍,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引导、控制。在对待有侵犯行为的幼儿时,教师必须首先了解自己亲身体验过的那种强烈的愤怒或者厌恶的情感。这样,对教师和幼儿来说,处理一种侵犯行为可能是一个容易控制的过程。反过来,能够理解幼儿时期的侵犯行为的教师,也能够帮助幼儿理解他们自己带有侵犯性的情感,这种理解是引导幼儿走向正确行为途径的基础。对幼儿表现出的各种侵犯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很重要。侵犯行为总是和幼儿的那种激动或者愤怒的强烈情感相伴而生。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让幼儿对他们的情感产生犯罪感。相反,应该接受这种情感,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
指导思想 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爱活动等特点,但对于一些危险的事情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更难以避免危险,保护自己。特别是大班的幼儿,他们将要上小学,在社会中迈开自己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为了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培养他们对危险环境和产生危险现象的预见性,提高排除困难、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们把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类不同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诸方面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 一、帮助幼儿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为了让幼儿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要使幼儿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一来可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的一天活动,如让幼儿参观校园  相似文献   

4.
应湘红 《福建教育》2014,(10):60-61
幼儿的收集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幼儿有目的、感兴趣地将自己喜爱的物品聚集在一起,继而主动探究,并发现、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每位幼儿都有自己较喜欢的物品,如小石子、图片、玩具汽车、玩具娃娃、橡皮、尺子、各种小动物玩偶等,千奇百怪的东西都可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收藏品,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5.
<正>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一个人日常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高幼儿语言交流能力、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现状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学龄儿童是普遍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有些幼儿独占霸道的行为较明显。在50人中拿到玩具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约占65%;有争抢行为约有59%,占70%的幼  相似文献   

6.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乐意去做自己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事,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动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结论,并以此作出理解、预料和控制今后行为的依据。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有助于幼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向上,不断迈向成功。通过归因训练,可以帮助幼儿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进而提高幼儿的成就动机水平。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自我控制力是幼儿意志发展的基础.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环境,重视开展户外活动,通过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学习自我控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自制力是指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他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去做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幼儿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他们常常难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常常会有越轨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集体活动时插嘴、做不住、抢同伴的玩具、做事丢三落四等等。这些不良的表现不仅会影响幼儿的集体生活,还严重地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怎样提高幼儿的自制力,使幼儿健康发展呢?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容和要求 1.使幼儿知道自己是学前班的孩子,再过一年就要上小学了。 2.帮助幼儿逐步适应集体生活,学会遵守学前班常规。 3.让幼儿懂得要爱学习,爱劳动,有礼貌,讲卫生,守纪律,团结友爱,能关心别人。情况分析幼儿对学前班是向往的。刚入学时,好奇又陌生,不少孩子还很胆怯,因此我们用了一周多时间来稳定幼儿情绪。本活动是在幼儿开始适应集体生活的基础上向他们进行爱学习的教育,对极少部分仍较胆怯、害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1997年第3期《摆脱幼儿的消极影响与控制》一文,分析了教师的教育行为为什么常常会受幼儿行为的控制,以及教师为什么要努力摆脱幼儿行为的消极影响。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摆脱幼儿消极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和实践难度,增强幼儿教师的角色意识。只有充分认识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并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重视,幼儿教师才可能在长期繁重、琐碎的教育工作中,自觉调控自己的教育行为,随时纠正自己的不当做法。而且,也只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角色的特殊性与实践难度,社会、家长、幼儿园领…  相似文献   

11.
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在面对和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幼儿教师对教室"和平"的期望、具有高控制特征的教育行为以及在师幼关系中所拥有的"权威"身份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使幼儿表现出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明显的"好孩子定向"行为.为此,教师应反思传统文化对自身教育观念的消极影响,改变惯于控制的行为倾向,给予儿童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以此促进儿童社交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众行为也称遵从、相符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通过采用问卷法、测查法对3~6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从众行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幼儿的从众行为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智力水平对幼儿的从众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幼儿父母的年龄、职业、教养方式等对幼儿的从众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幼儿更易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内容和要求1.初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2.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情况分析我班多数孩子向往当小学生,对自己即将上小学感到很高兴,但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却知之甚少。有少数孩子由于家长经常提醒上小学后学习的艰苦,心理上有点紧张,害怕上小学。另外家长对孩子的入学重在学校的挑选和物质方面的准备,对孩子入学前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注意的较少。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设计了本活动。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到小学参观,重点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知道一些写信的基本常识。 2.三用机三架,录像机、  相似文献   

14.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15.
沈悦  刘凌 《学前教育》2011,(5):45-46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和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能够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预测,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理论水平能使人更好地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及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协调人际关系。心理理论水平对于幼儿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不能只考虑到鼓励、奖赏这一类外部激励因素 ,还必须十分重视促进幼儿的自我强化。怎样才能促进幼儿行为的自我强化呢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幼儿设计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活动。 幼儿获得自我奖赏的主要来源 ,是幼儿对自己行为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肯定与否定 ,又来源于幼儿自身对活动情况的评价。幼儿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有赞许的评价 ,才能有奖赏性质的自我反应。所以 ,教师给幼儿选择的活动要有利于幼儿进行奖赏性评价。选择活动时应注意 :一是活动要简单易行 ,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在幼儿经过…  相似文献   

17.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还很差,还不善于控制自己。如果教师不敢让幼儿真正地自主、自由,幼儿只能按教师的指令行事,自控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只有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教师应将自由与自控合理地统一起来,使幼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学会按集体规则或成人要求行动。  相似文献   

18.
在幼儿身上,常常可以看到对他人或财物的侵犯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使幼儿变得骄横无礼,脾气暴躁,任其发展,可能使儿童形成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为了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必须找出幼儿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早进行矫正和教育。 幼儿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一、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特点。三四岁的幼儿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他们的表现欲很强,为了证实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能力,往往在行为上带有一定的侵犯性。  相似文献   

19.
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性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不同时代背景下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分享意识存在对自我施与性分享行为的高自我评价,而对同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低预期的特点;幼儿在自己对同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以及同伴之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发生概率的预期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在采取不当的方式分享他人利益上和在不当分享行为的遭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对不当分享行为的惩罚必要性的理解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20.
要纠正幼儿的侵犯行为,仅仅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多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一个不利于侵犯行为产生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的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适度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幼儿的侵犯行为会大大减少,他们在活动时将相互交往,互相影响,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此外,有教育意义的语言感受,如故事、儿歌、木偶戏等,也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二、理解幼儿的情感,正确诱导。愤怒感常会导致侵犯行为。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