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德兴 《语文知识》2003,(10):33-34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以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  相似文献   

2.
故乡     
薛绥之、柳尚彭同志在《鲁迅作品教学难点试析》中说得好。“‘我’与鲁迅之间不能划等号。‘我’是一个艺术形象,《故乡》的一些素材来自鲁迅一九一九年回绍兴搬家,但已经过艺术加工,不能简单地在‘我’与鲁迅之间划等号。如《故  相似文献   

3.
多少年来,语文同仁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侧重分析闰土和杨二嫂。面对“我”却很少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好像“我”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物,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不可否认,作品对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独特、鲜明、丰满,颇具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偏爱,自然在情理之中。殊不知,“我”身上还蓄着很大的潜力,“我”这个艺术形象完全可以和鲁迅笔下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媲美。因此,分析《故乡》,就不能忘掉“我”这个艺术形象。小说是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感和“我”期待——幻灭——…  相似文献   

4.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教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用了大量篇幅分析闰土形象,用较少笔墨分析杨二嫂,而把“我”只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放在前二人之后略加评议。我认为这篇文章既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写法,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塑造了“我”一个正在寻求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那么把他作为线索人物来看似乎有点不平“民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故乡》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可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干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实属不易,本应是比较愉快的,但渐近故乡时,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  相似文献   

6.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情归“故乡”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合同春 《华章》2011,(9):28-29
通常的读者在阅读鲁迅小说《故乡》的时候,都会将故乡当做鲁迅本我的家乡绍兴来理解,其实不然。在《故乡》的开篇,鲁迅是这样妆点其笔墨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短短一句话,给我们传递出三个信息:①季节时间:说明地理方位:②距离:  相似文献   

8.
郑宏萍 《学语文》2004,(1):14-15
执著于人生道路的探索,是鲁迅一生上下求索的目标,也是其小说《故乡》深层叙事结构下的诗意逻辑。“故乡”不是“走向虚幻”和“理想幻灭”的终点驿站,而是“在荒地上踏出新路”征程的起点,是以“我”为代表的“少爷”一代人和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一代人在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以后寻求希望之路的出发地。解析《故乡》的叙事结构,不难发现鲁迅笔下如此深邃的意蕴。玛丽·劳勒·莱恩把计算机的递归功能术语引入叙事学,他说:“关于递归现象,叙事学家们至少对其中一种形式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故事套故事或故事里嵌着故事。这种嵌入现象也可以用‘堆…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11.
路善全 《学语文》2004,(2):17-17
多年来,我一直以一种感受的方式去接触鲁迅及其作品。又一次翻开《故乡》,走近作家“所记忆的故乡”,一派宁静、祥和的乡土气息及民族生活景象扑面而来。这篇写于1921年初的农村题材小说,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小说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的普通人事及人物命运,与鲁迅其他农村  相似文献   

12.
在语教学过程中,教参与其他相关资料有意或无意地强化《故乡》中的“我”不是作鲁迅,理由是:《故乡》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而不同于一般记叙。然而,这种说法总让人感到有些别扭,我以为有反思的必要:“我”是鲁迅,不可以吗?这个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故乡》中揭示了个“我”的生存困境: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容易怀旧,但过去的完美世界只能是幻想,现实世界是荒谬的,置身于其中的个人是孤独的;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也只是一种“绝望的挑战”。哲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使《故乡》成为了一个哲理的漩涡;哲理漩涡产生的张力保证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短篇小说。《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见闻  相似文献   

15.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故乡》中,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成了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批判的典型语言,今天的研究者对此句话的理解大都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写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民所受的精神束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揣摩,认为:把“老爷!……”一句,诠释为“农民所受的精神束缚”是对鲁迅《故乡》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选自《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提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叙述了“我”——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返乡搬家的一段经历。一般认为小说的线索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似乎更应注意到伴随这一经历的“我”的情感的深刻变换,即:期待——幻灭——再生的心理历程。阔别故乡二十余年的“我”返回时见到的竟是一幅苍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而在“我”的记忆中,故乡要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投有言辞了”。于是“我”只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归咎于“没有什么好心绪”,这一似乎合理的解释未能使我们满意。故乡本来也许就没有什么改变,“我”心中  相似文献   

19.
“长期研究数字的人会发现: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在我国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淮南子·天文训》,历来注家对此都有解释。”①笔者在多年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袖的鲁迅在其作品中“三”用得特别多。下面以《故乡》为例,说明大师运用“三”之精湛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故乡》写的是鲁迅回故乡搬家之事。从文字的表层看,鲁迅对故乡没有多少依依惜别之情,反倒是充满失望之情,可是,从文字的背后看,鲁迅对故乡又是依依不舍,充满思念之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表面上想通过对故乡的失望来"忘却"故乡,减轻思乡之痛,而在内心深处却又深深地"怀念"故乡。吊诡的是,鲁迅对故乡的文字表层的失望之情与文字背后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对故乡的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闰土、杨二嫂的描述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