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改 《教育与职业》2013,(17):34-35
生态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然引发学校文化的重构。在生态文化的影响下,学校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文化、科学课程与环境教育互动共生的课程文化、低碳节能和崇尚自然的行为文化等。学校生态文化建设要发挥校长生态文化理念的自觉能动性,加强学校生态文化资源建设,构建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德育文化,促进教师生态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苗族传统的典型器物吊脚楼、火塘、芦笙柱,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结果,蕴含着这个民族已经存在的价值、信念、规则,是儿童民族文化习得的重要场域。探究民族所特有的器物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营造的儿童民族文化习得场,应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文化视野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代文化思潮独立并存、相互联系,又彼此冲突、渗透补充、竞争发展的实际.对构建互动战略关系,确立科学、人文、国际、现代新思路,实施"一主多元""合作共生""融通创新"新战略,提出了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提倡,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新疆南疆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维吾尔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一方面为该地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教育在维吾尔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这就形成了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双向"互动"。本文就南疆地区开发利用维吾尔非物质文化的课程资源的意义价值、现实情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文化视野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代文化思潮独立并存、相互联系,又彼此冲突、渗透补充、竞争发展的实际,对构建互动战略关系,确立科学、人文、国际、现代新思路,实施“一主多元”“合作共生”“融通创新”新战略,提出了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出发,将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管理学与区域文化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社会政策的整合力、实现力与治理力功能为基点,着重探讨社会政策在促进地方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共生的路径选择、策略安排与机制设计,通过社会政策挖掘文化资源与交互渠道,促进文化互动与牵引;实现文化合作的社会化平台,创新产学研文化载体衔接;形成文化融合共生制度与机制,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制度性双向交流与互补创新;促使发挥各自人文优势,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深层人文融合,形成文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良好的共生性 ,共同构成可进行产业开发的自然、生态、体育和人文旅游资源 将其产业化发展并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是一项极具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从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着笔 ,分析其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两者互动发展的思路 ,以培育湘西新的产业门类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发展旅游经济 ,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9.
龙脊古壮寨是广西代表性的梯田稻作农业社区,其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生态内容衍生于梯田稻作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生态的原真性保护为前提,创新性地转化资源利用,以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前进发展,自然与人文生态体系和谐共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羌族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宝库中的奇芭。集物质文化创造与非物质文化、生活实用、军事需要、宗教功能、人与自然生态协和、艺术审美为一体。羌族民居建筑文化是岷江上游地域环境与人文间互动的宏大历史剧演绎的物化表征。重建是羌族宇宙观与人的空间本体观的物化载体的再生,也是石砌"文字"写就的一部民族建筑史的可持续发展间的对话。5.12地震重建的休溪羌寨,传承了这一主要文化特征,同时注入了现代文明元素,表明灾后重建具有民族文化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是羌寨建筑文化重建的案例,对于举世瞩目的灾后羌族建筑文化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各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门类中,民俗摄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真实、客观地记录和保存了民族独特的、有形的风俗习惯,集中突出地表现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与守护。同时,民俗摄影从原生态的视角客观地展现了蕴含在民俗文化、民俗事象中那种亲近自然的质朴之美、还原于生活本质的真实之美、原初纯粹的原生之美;从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等角度来看,民俗摄影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生场中诗性的、审美的人类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于2003年启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2004年中国政府签字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近年正以强劲势头实施这一宏伟文化工程。本文就这一工程中的文化生态建设,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项目的生存状况,分别阐述了相关文化生态的保护、修复和重建问题,提示人们应将文化生态建设置于保护工程的重要位置,着力实现“活水养活鱼”的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重庆市各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分布广、类型丰富、数量多。随着重庆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造成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出现逐渐消失的趋势。目前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和传承危机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加大经济投入、立法健全保护机制、及时普查抢救以及加强合作与研究这四个方面保护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存在的生命线,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社会职责和功能,使之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文化事业机构。民间美术以其自身特点,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承担起保护、弘扬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责任。本文以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收藏民间美术作品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保护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老虎笙"是楚雄彝族珍存的文化遗产,应深入发掘研究,向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老虎笙",应从五个方面人手.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本体与生态环境保护、"老虎笙"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承、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一体和互动原则、"老虎笙"所在的社区与文化主体组织与利益协调以及借助旅游业适度进行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6.
"老虎笙"是楚雄彝族珍存的文化遗产,应深入发掘研究,向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老虎笙",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本体与生态环境保护、"老虎笙"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承、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一体和互动原则、"老虎笙"所在的社区与文化主体组织与利益协调以及借助旅游业适度进行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7.
河池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多样,民族特色鲜明。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加快的形势下,河池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提高保护认识、健全保护机制、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保护队伍建设,掀起全民保护的新高潮,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河池市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河池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态的评价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下大学评价存在功利化、数字化、表面化、膨胀化等倾向,可能成为阻碍中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拉大与世界先进大学水平差距的不利因素。大学评价要向大学生态评价观转变,要有利于营造知识人的才华和情感的幸福体验;有利于整体保持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术批评等文化精神环境与大学知识人的创新劳动之间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民主、自由、公正、创造、宽容、多元等价值意义上的大学人文精神和氛围的建构。重点大学有必要努力尝试和倡导多元的、适切的大学生态评价理念,更加注重人文意义上的成长性评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我国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并存的立法格局。我们应更新立法理念,统一立法指导思想,加快国家法律立法工作,尽快制定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注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相衔接。加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立法执法工作,注重法律实施,创新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罗杰 《鸡西大学学报》2014,(1):144-146,151
广南地母文化是滇东南地区曾经盛行的一种尊重土地和敬畏自然的文化,在其流传过程中承载着土地信仰的原初观念,以当代生态整体论和文化生态的视野对其审视,广南地母文化蕴含着境内多民族的审美体验,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土地信仰的地域文化特点,集结了"万物始于土""以土为母""土地伦理"等原生态特性,可发掘出广南地母文化中的生态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