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南海更路经的基本涵义、历史来源、形成的物质基础和主要内容四个方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更路经》这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了《更路径》的价值,最后提出《更路经》的保护对策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南海紧张局势背景下,研究领海主权意识十分必要。领海主权意识主要内容包括维护我国领海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守边意识及历史地理文化常识。海南渔民是南海维权的一支重要力量,强化领海主权意识对海南渔民保障自身安全、维护渔权、保障打渔作业环境安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利用大众媒体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领海主权意识教育氛围,加强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措施,以不断加强海南渔民领海主权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南海九小岛事件发生后,广东地方政府能够明确意识到疆域职守之责,在主权属我证据的提供、调查海南渔民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其行为得到全国报刊、舆论的支持。国人通过该事件最终明晰了九小岛的地理位置以及战略的重要性,知悉了海南渔民在南沙生产生活的状况。然而由于政局动荡,地方政府的关注点不在此,南海疆域的规划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对于主权捍卫产生了消极影响。地方政府应对该事件的一些经验教训仍值得总结,它对南海历史依据的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越南在提出其对南海岛礁的主权要求后,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所谓主权"宣示",其中鼓励本国渔民远赴南海侵渔是最常用的手段。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对满足我国人口需求意义重大。越南的侵渔政策严重侵犯我国在南海的权益、威胁渔民安全、破坏南海渔业生态平衡,增加执法维权难度。我国应在研究越南侵渔政策并加以预判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南海维权策略,灵活运用国际法与国内法,应对越南日趋多样化的侵渔活动。  相似文献   

5.
越南统一后,对我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相关海域提出主权要求,并不断出台法律和政策措施鼓励渔民赴南海侵渔以“宣示”其所谓的主权.越南的南海侵渔政策无疑是对我国南海权益的侵犯,增加了我国南海维权的复杂性、艰巨性.我国应采取措施针锋相对,及时揭露越南南海侵渔政策的目的、企图;加强海上渔业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发挥我国渔民在维护南海权益中的作用,切实有效维护南海权益.  相似文献   

6.
南海捕捞权保护具有特殊性,针对南海涉外侵权创新捕捞许可证制度非常必要。不仅能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渔民利益,还能维护和宣示我国南海主权。创新捕捞权许可证制度可以从融入合作开发机制、合理配置捕捞渔场、允许捕捞权的市场化流转、允许其他省渔民取得南海捕捞许可、鼓励远洋捕捞、强化捕捞许可的行政执法这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峻灵王信仰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最初源于海南民间的"石崇拜",东晋时因帝王统治之需被作为"山神"封为具有疆域边界意义上的"镇海广德王",宋时因苏轼的推崇获得了知识分子层面的推广,明时因海上贸易的兴盛被海南民间文化奉为"海神"得以发展兴盛,但也因"妈祖、冼夫人、伏波神"的挤压而萎缩,今天作为海南区域性海神深受琼西北"昌化"一带渔民的崇信。  相似文献   

8.
来到海南三亚的第二天,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游博鳌水城。导游告诉我们,博鳌有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南海龙王鳌钦的女儿小龙女产有一子,名叫鳌。此子诞生时,龙翔凤舞,百鸟齐鸣,海天一色金光,而鳌的长相奇异:龙头、龟背、麒麟尾。龙王见女儿竟生下如此怪物,勃然大怒,一气抽出腰间玉带抛向水间形成"玉带滩",阻隔"鳌"母子欲归南海之路。小龙女苦苦哀求龙王认"鳌",却始终未果,便面向南海化作"龙潭岭"。"鳌"见母此景,凶性大作,祸及百姓。观音菩萨闻讯,与"鳌"斗法将其收服。降惊涛骇浪为  相似文献   

9.
开发、利用、保护南海资源,需要一个具有法律约束作用的资源开发服务机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以海南为依托,开展南海资源开发服务的各项建设。从实际需求出发,促进南海旅游、渔业等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有些句子正读和反读仍然是完全相同的句子,这就是"回文句"。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南海护卫舰卫护海南","青岛绿草坡  相似文献   

11.
20 0 4年 ,在南沙群岛 ,越南不仅在中国的固有领土上修建机场 ,4月中旬以来还公然策划了南沙旅游。中国渔民在南海海域捕鱼时 ,更是屡次遭到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驱赶甚至拘押。中国蓝色海洋国土 ,正接二连三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那么 ,南海到底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这些争议又是如何形成的 ?一、南海岛屿与海域争端的基本态势在南海 ,中国依次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在这些海域内 ,不少区域与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 ,有些我国固有的岛屿被某些海上邻国明目张胆地占领 ,我国海洋权益也正受到严峻的挑…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南海区域文化,是指以南海为中心所形成的环南海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南海区域文化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对外传播为经,以南海区域各个国家民族为纬,将之有机地穿接起来,它强调区域文化的整体性,将南海区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在泛南海区域范围内,既研究文化历史的同中之异,也研究历史文化的异中之同,从而存异求同,以便能更准确地反映南海区域内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  相似文献   

13.
(一) 海南的有史文化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海南古属构越之地。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后,设置三郡,即桂林、南海、象郡,海南岛是象郡的边陲。尔后,汉武帝、梁武帝(晋代)、隋炀帝、唐太宗(贞观五年)、宋元明清均在海南设有行政机构,委派朝廷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奖励》2013,(3):43-43
获奖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完成人唐丹玲施平林珲等认识南海生态环境过程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管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海洋藻华由浮游植物大量暴发引发,有害藻华也是重要的海洋灾害。本项目研究历时15年,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1.首次提出"南海西部强风—上升流一藻华"形成演变的动力理论与概念模型,揭示季风与气候变化对藻华过程的调控机理,阐述南海常态藻华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论文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作为亮点论文专题评论。  相似文献   

15.
海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构成、发展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以海南岛为主体,与三沙市辖域的西、南、中沙群岛及众多岛礁和周围海域,构成了有别于其他区域的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产生了独具海南特色的地域文化.海南是以汉族为主体,包括黎、回、苗族等多民族的移民社会.海南地域文化由此而具有包容多种文化成分的多元特征,形成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调,以黎族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多元化体系.其文化亮点还包括了缘于南海而生成的海洋文化,缘于历史文化积淀的民间文艺、技艺,缘于全国唯一的热带大岛而产生的名胜古迹.海南地域文化在其历史构成、发展过程中,呈现北承南纳的兼容性、居闲随分的宽松性和文化发展的可塑性等文化特性,显示出海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质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1036-1101),名轼,字子瞻。宋哲宗时曾任翰林学士,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学识渊博,才情卓绝,热心接近人民。46岁时,被贬到湖北黄州,在一片名叫"东坡"的营地废墟筑室自居,躬耕自食。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62岁那年,他从广东惠州再次被贬到南海儋州三年后遇赦北归,一往一返,两次路经广西东部的南北流江一线,合计有四个月时光,留下了诸多诗文轶事,是广西桂东难得的一笔巨大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7.
【热点材料】材料一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3年7月24日是海南省三沙市正式挂牌成立一周年的日子。2012年7月24日,中国正式成立了海南地级三沙市,主要管辖西沙、中沙、南沙三个群岛中的200多个岛礁和沙滩及其2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这是中国政府在南海行使主权、发展南海经济、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重大举措。三沙市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对南海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位“老地质”。从40年代起,他就一直与山川江海为伴,痴迷地探求地层未知世界的能源奥秘。70年代初,这位踏遍西南群山的“犟”老头从陆地转战海洋,开始了在南海大陆架寻油找气的搏击。其时,他从零星的资料中得悉,南中国海周边不少国家诸如印尼、菲律宾、文莱等相继在生物礁上找到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石油、天然气,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的开发利用至今仍是一张白纸。他下决心攻克南海北部大陆架生物礁油气藏这个新课题。于是,他5赴海南,考察和研究生物礁的形成过程;对南海的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实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显性失海与隐性失海、群体失海与个体失海、真实失海与虚假失海等方面阐述了"失海"渔民的概念。其次,从国家工业建设需要,环境保护不善等原因论证了造成渔民"失海"的原因。最后,本文提出引导"失海"渔民转产转业是解决渔民失海现象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这些群体在转产转业过程中又面临资金、渔场和资源、渔业劳力分流转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由粤、闽迁入南海的三亚疍家人,创造了丰富的疍家文化。咸水歌是疍家人的"诗经",是生活在水上的疍家人创造的独特音乐和文化载体。以海南三亚咸水歌为研究对象,从文学角度对三亚咸水歌的题材、创作内容、艺术特征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个人意见,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