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敦煌研究院杨富学先生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万字著作《回鹘之佛教》已于1998年8月发行面世。该书属西域佛教研究丛书之一,也是国内外系统研究回鹘佛教史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收集的回鹘史料极为丰富全面。作者不仅搜罗了中外学者已经刊布的回鹘文献和他们的研究战果,而且也研读了大量的汉文史乘和敦煌、吐鲁番所出的佛教写本。书后还专门列了《回鹘佛教研究文献目录》,主要收录了自19世纪末以来国内外研究回鹘佛教文献、回鹘佛教历史及回鹘  相似文献   

2.
保留至今的回鹘文文献多为佛教译本残卷。它对于我们研究回鹘语文及回鹘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校勘与研究的回鹘文文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就是译自汉文的佛教译本残卷。回鹘文《妙法莲华经》保留至今者,均为该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相似文献   

3.
耿世民先生是著名的回鹘文研究专家,对西域敦煌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他率先刊布了中国收藏的众多回鹘文文献,如《弥勒会见记》、《十业道譬喻蔓经》、《八十华严》、《大白莲社经》、《阿毗达磨俱舍论》等,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突厥学界对回鹘文文献进行全面研究的工作。同时,他还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基础,系统论述了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及影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被称作中国突厥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4.
西域敦煌回骼文献语言词法研究邓浩,杨富学回鹘文献语音指的是8──15世纪间通行于维吾尔族祖先──回鹘人中的用回鹘文书写的古代回鹘语言,一度通行于河西、中亚乃至西亚等地,后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和阿拉伯文字的东渐而趋衰微,17世纪以后便不复流用,文献散佚殆...  相似文献   

5.
西域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回鹘人(维吾尔族之古称之一)在漠北时期只信奉萨满教和摩尼教,不信佛教。唐文宋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人大规模地西迁到现在的吐鲁番盆地,因受当地宗教的感染,便逐渐转信了佛教。唐末到北宋(公元九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是佛教在回鹘人中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用回鹘文翻译佛教典籍的高潮,涌现出了一批用回鹘文进行翻译工作的大师。他们从各种语文(主要是汉文、吐火罗文、梵文、吐蕃文)翻译了大量佛经,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7~13世纪古代维吾尔人民及中亚各民族曾经相继使用过突厥如尼文、回鹘文,并用这些文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记载并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历史、佛教、经济等方面的文献。笔者在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对突厥碑铭文献《阙特勤碑》、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及另一部回鹘文文学名著《福乐智慧》的名词格位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回鹘文宗教文献对于古代维吾尔宗教史和语言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从考占发现所获回鹘文文献看,佛教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绝大多数译自汉文,少数译自藏文,个别文献译自焉耆——龟兹文等语文。本文所刊布的七件回鹘文佛教文献是本世纪初由伯希和、斯坦因取自敦煌千佛阔17号窟(即藏径洞),现存巴黎国立图书馆伯希和特藏中和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坦因特藏中。这些回  相似文献   

8.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一部长达二十七幕的大型佛教剧本。它不仅对古代维吾尔语言、文学、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献在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根据《弥勒会见记》语言特征来论述《弥勒会见记》是与多数回鹘佛教文献一样属于y-方言,即具有属于y-方言文献的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回鹘文是在9—15世纪为维吾尔及中亚诸多突厥民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字,对它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突厥语及近古察合台语。论文从语音的角度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  相似文献   

10.
论回鹘文献语言的内部差异邓浩杨富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敦煌、吐鲁番、库车、哈密等地相继出土了为数相当可观的古代回鹘文文献,为我们研究与认识死亡已久的古代回鹘语文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由于回鹘文使用的时间跨度大、分布地域广,因而,回鹘文献语言的内...  相似文献   

11.
在敦煌、吐鲁番、哈密、库车、莎车等地相继出土的数百件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中,内容涉及古代回鹘人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社会习俗及宗教等诸多方面,对于研究9-14世纪的回鹘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百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涌现出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20世纪的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01,(2):167-173
宋元时代,景教在回鹘人中相当流行,吐鲁番、敦煌等地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回鹘文景教文献,此外,吐鲁番、喀什、霍城及福建泉州、江苏扬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达茂联合旗乃至中亚七河流域等地也有回鹘景教遗物发现,都可为回鹘景教的研究提供证据。百年来,回鹘景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涌现出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对其进行认真的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吐蕃帝国于9世纪中叶结束了对河西及西域的统治之后,藏语文在这些地区继续使用,敦煌出土文献中,属于后吐蕃时代的藏语文献多达57件,时代均在10世纪末或11世纪初。既有沙州归义军政权与于阗、甘州回鹘间的通信,也有沙州与和周边地区相联系的书札,更有当地人所写的佛教典籍。藏语之所以在河西及西域长期流行,与吐蕃对这里有过数十年的统治密不可分,也与当地固有的多语言环境密切相关,自8世纪中叶始,藏语便逐渐成为当地居民母语之外的一种共用语,况且藏文字母较易掌握。这些因素促进了藏语文的广泛流行。影响所及,在西夏国境内,古藏文也得以流行,有关文献在黑水城和绿城也有发现。西藏本土缺乏9世纪中叶以后至12世纪以前的藏文文献,这些写本与印本的发现,正好有填补空白之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交河塔林与密教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睿 《家教指南》2001,(1):77-81
吐鲁番交河塔林是依据密教五佛曼陀罗的义理修建的,建于唐中期,是密教东渐的遗迹。早期密教只有四方佛。五佛义理出现较晚,源自显宗华严思想。起初五佛名称不一,直到《金刚顶经》体系的经典,五佛曼陀罗的理念才确定。这种五佛五智塔又称金刚宝座塔,源自印度菩提伽耶成道纪念塔。交河密教随本地佛教的消亡而消亡。  相似文献   

15.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加世纪上半叶,学界学者们主要采用思想史、史学、文献学方法,结合中国考据方法研究禅宗。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60—80年代,中国学界的佛学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哲学、史学方法。禅宗典籍的原始资料都是由古汉语构成的,虽然有若干自身创造的名词,但多数是借用传统的古语。如唐宋禅宗语录是当时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文献之一,其中保留了大量方俗词。因此,方俗词研究方法是研究禅籍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以来,日本佛教学者对汉译佛经的概貌、译者、疑伪经等作了翔实的考证研究,其中不乏对东汉译经的考辨;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ch Zürch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汉译经的语言面貌,论述了东汉汉译佛经不同阶段的翻译术语和风格,并提供了考订后的东汉译经篇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传统训诂学由语学转向语言学的新开拓时期,百年来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和训诂学的性质,发展趋向等理论问题的探讨都有很多成果,尤其古白话俗语词考释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