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自然客体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心理中,民俗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民俗参与建构创作主体的生理感觉;其次,民俗心理制约着创作主体的艺术知觉,促成创作主体的审美表象.民俗以潜移默化的独特方式参与建构了主体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
情景建构与物化机制是意境创造的关键 ,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维度认识 ,意境的情景建构有以景寄情、情景同构、意象组合等方式 ;而虚静心理是意境物化的前提 ,对创作对象作再度观照和构思是意境物化的中心环节 ,语符编码则标志意境物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注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属于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离不开教学文化的滋养.从文化心理学来考察,教学文化具有心理品格,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和师生的心理差异上.教学文化主体的心理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和谐包容的教学文化环境的心理需要;对健全人格和自我价值彰显的心理需要;对探究兴趣和成就动机满足的心理需要.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包含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构和特殊的代际文化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4.
针对儿童心理健康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建构情感的平台,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1.学校:情感平台主体学校教育是建构情感平台、优化儿童心理的主体,必须按照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思想,在充分考虑每个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力求使全体学生在各方面获得发展的最大值,努力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满腔的热忱,全面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晓东 《广西教育》2010,(18):63-64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际的操作技能,但传统教育模式体系中,作为具有很强相关性之一的学生主体往往受到忽略,成为被动接受一方。对此,可从心理契约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中职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建构中职生心理调节机制的前提,而建构中职生心理调节机制的路径选择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模式,达成区域内的心理契约,寻找相关性主体之间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6.
认为促成量变到质变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建构不可能缺失教与学的主体参与。以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建构活动缺乏教与学主体的参与为切入点,立足主体及主体间性探讨主体间交互成长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建构,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行动者——研究生主体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特质,以心理契约为联结点,建构起研究生教育各主体间的责任认知和实质投入,以服务为关键联动因素,通过主体间的服务本质将个体对制度的认同过程转为制度激励的自觉行为,搭建起高校与各主体尤其是教与学主体间相互责任认知和一致价值取向的最佳引导机制,以建立起教育各方主体参与并自觉的交互成长体系,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教师人格形象之于学生道德心理建构的整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教师人格塑造的热点问题,侧重从教师人格形象的价值定位及其对学生道德心理建构的影响等维度,提出树立人格高标,守住学生道德心理底线;走近心灵世界,激活学生生命成长因子;走下神圣教坛,引领学生主体参与回归生活;提升文化判断力,创生学生自律抗变免疫机能的教育理念,以期不断优化学生道德心理建构的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9,(3):99-103
创造可分为艺术创作、语言创造、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类型。操作语义进行创造的心理模式主要为:打破定势;变换参照结构;重构;从语义交集再出发;变换视角;建构异常关联;对成品进行添加;合成;将部分从整体中分离;产生像似的语言;隐喻思维;提取环境条件。对操作意义进行创造的心理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语义学意义、认知语言学意义、思维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海翔 《英语辅导》2014,(4):165-171
译者作决定的过程也就是译者主体自我建构之过程。译者自我建构倾向与译文杂合紧密相关。译者英译中华典籍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从依赖型自我建构占优势的高语境交际风格转换为独立自我建构占优势的低语境交际风格?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译者文化心理的转换。本文从文化逻辑入手,对文化心理的转换所呈现出的文化杂合与译者自我建构倾向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11.
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想与人格建构、思维与审美选择、价值取向等文化心理要素等方面探讨巴金的文化心理结构。以“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主体人格的张扬显示出巴金思想与人格的张力;以“立人”为导向的价值取向使巴金具有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纵横比较的多向思维方式和感性经验使巴金思维具有主观性与开放性的特征。通过对巴金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巴金的精神内涵,以便我们更好地继承他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2.
把握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对于主体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对主体、主体性以及主体心理结构的认识为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分析,主体性教学就是承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和发展师生的主体性,在以传递知识为基础的师生全面交往过程中建构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心理结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研究,应突破表层、直观、静态的分析方法,从内在、纵向、动态的分析观出发,以价值问题的处理为主线,将两者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心理教育主张价值中立与道德教育倡导价值干预是两大学科分歧的焦点。澄清两大学科在价值问题上的分歧,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对象的人相统一,将事实与价值相融合,促进两种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建构融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心理—道德教育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有效教学为理念,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模式可从三方面解读:从教学内容角度,品文—悟意-察己;从美育角度,感受美一欣赏美—领悟美—创造美;从阅读心理角度,心理接近-心理建构-心理领悟.它的实施策略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主要策略为鼓励指导质疑问难、对话式教学互动、自学辅导式教学.  相似文献   

15.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范畴.它是王阳明在"心"的概念建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的形上概括与提升.在阳明的心理教育思想中,良知是心育的理论指导,是心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核心是主体自我意识,它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人人具有,圣愚皆同;良知是主体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自然、和谐与畅达状态.良知是阳明以高扬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志为亮点的心理教育理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建构式学习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与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建构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图式(主体已有的心理结构机能)与外部刺激相  相似文献   

17.
学校心理教育的主体是发展性的,发展性心理教育主要通过班级进行,班级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通过认知的渠道、以类似于“讲授”的方式对学生的认知品质施加影响是班级心理教育基本方式之一,这种“认知”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与活动、体验、反思、建构等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认知—活动性、认知—体验性、认知—反思性、认知—建构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一、何为审美建构 审美建构,又为审美心理建构,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结构的“建构”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构造构成了“人的心理建构”。由此,人人都有既成的心理格局,并以此为中介完成对外界的认识与评价。所谓审美心理建构.是指“人在审美、创造美时能动反映事物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情、意系统和多种心理形式组合、运动的结构系统”,包括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两方面内容。前者如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后者如审美观念、审美人格等。  相似文献   

19.
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积极职业教育存在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是积极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践行积极职业教育,需要科学认识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自觉维护职校生心理权益,以着力创造和实现最优化的最近心理发展区。积极职业教育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心理策略有:倡导开展心理健康自助,指导保持心理和谐状态,引导发掘心理发展潜能,辅导认识心理成长问题,教导建构心理资本资源,督导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审美心理的涵义;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其规律;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以及共同性,强调了审美心理建构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