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流通设施建设的现状,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方面应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
扩大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当务之急是培育农村市场,培育农村市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深入农村搞好调研,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文化消费低迷,扩大农村文化消费,必须充分认识文化消费的意义与价值,更新农民消费观念;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切实履行地方政府文化职能,优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研究把握农村文化消费特点,加强农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农民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增收。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靠农民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加大农民非农收入比例。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山西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实行了"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后,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大发展,但消费需求不足仍是目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利用统计数据,构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对制约山西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并针对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更为加大的外部风险和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稳定地增加国内需求是后危机时代最紧迫的任务。需求内生动力增长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扩大农村消费基本对策有二:一,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解决消费能力不足的难题,使得农民有钱可花;二,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消除农民消费障碍,使得农民有钱敢花。  相似文献   

7.
陕南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了支出增长强劲、消费结构多元化发展、特色消费兴起、居住环境快速改善等特点。同时还存在居民收入增幅有限、居民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要从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居民合理改善住房建设,拓展农村居民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拉动特产消费需求,建立信用支持体系,培育农村资金市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陕西"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河南农村消费市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消费市场不健全、消费模式单一、消费不合理,消费水平不高,且不平衡。消费不足的原因是农民的消费观念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幅趋缓,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负担严重,农村消费环境欠佳,适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为此,必须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研究农民需求,把握农村市场特点,制定适度的消费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减负农民负担,调整商品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市场建设和管理,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9.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扩大国内农民的消费水平.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农民的收入.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它既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又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提高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实行农业产业区,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连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等.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因此,目前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接补贴的方式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影响农村家电产品消费的指标有很多,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进一步构筑农村便捷、顺畅的家电产品销售与服务体系,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启动,能使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强大耐久的支持力.启动农村消费品市场,必须全方位考虑,多方面着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购买力;适应农村消费发展趋势,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村需要的产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刺激农民的购买和消费;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创造有效需求,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2.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事关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低碳高效生态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就必须促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就必须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保定市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的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由此带动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基于近年来保定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研究和分析保定市1995—2008年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同时探讨保定市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进保定市农村居民消费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开发和挖掘农村市场,是提升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我国农村商品流通设施落后、方式陈旧、成本较高、农民入市较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抑制了农村消费,阻碍了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发展[1].要通过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专业市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措施,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缓解资源压力、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主要途径为: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开发农村新能源;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秸秆、粪污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和趋势,政府必须做好宣传、规划和协调工作,并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法律制度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现实性的问题: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农民自身素质和积极性不高、基层党组织模范作用不强、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村经济落后、环境恶化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农村的立法和执法等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更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完成与否.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并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尽管湖南消费市场出现了城乡消费差距逐步缩小,规模企业优势明显,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可喜局面;但依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尚未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等问题.为促进湖南消费市场和谐发展,建议加强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增长;完善消费政策和环境;以及加强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的消费水平过低,消费增长缓慢。通过农民消费现状的分析,找出制约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改善农民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又取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开拓我市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一定要立足于本地区实际,从分析本地区消费现状入手,采取多种有力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树立健康积极消费观念,农村消费需求必然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