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状况是引导大学生健康学习的重要条件。掌握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需要了解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大小、学习压力的来源、学习压力的影响、学习压力的排解方式等问题。合理疏导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需要从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挫折承受力、塑造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学生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引发出多种心理问题,导致退学、堕落、自杀、自残、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压力及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自理压力四个方面。可以通过扩大就业渠道、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助学、加强大学生的自身能力训练、加强社团建设、重视并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力度等多种路径帮助大学生减缓压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郝丽红 《教育探索》2006,(4):112-113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压力,进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研究、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转型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其在政治面貌、职务与年级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状况问卷,随机抽取河南省转型高校新乡学院1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转型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中等以上水平的就业压力(93.4%);转型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政治面貌、职务与年级等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大学生压力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为调查工具,分析当代大学生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结果发现:学习压力和就业前景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等日常琐事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突发性重大事件并非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压力和心理健康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杜培朝  侯蔚蔚  柳菲  黄鹏 《时代教育》2012,(1):30-31,201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及其内部差异,为新疆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随机抽取石河子大学四个学院的71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学院、民族、年级、生源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社会要求,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择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等各种心理压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危机、个性缺陷和经济压力。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目前高校教育工作应从建立外部支持机制,教育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建立心理干预机制等三方面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9.
通过了解压力应对理论的发展和我国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的现状,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压力应对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研究方法多维度、研究手段科学性、实践应用广泛性上存在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出规范压力应对的科学研究、构建压力应对实践体系是增强大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因学业、经济、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得校园不和谐因素增多。高校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压力管理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对自身的压力进行正确的管理,通过压力管理有效地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自身和谐,进而推进校园以及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是一个外延更宽的概念,我们讨论大学文化与大学理念的关系,大学文化与大学课程的关系,并分析大学文化的特性,大学文化的建设与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论公立高校与教育职员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行政人员实行职员制是高校人事分类管理的需要,旨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的专业化。国外公立高校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的共同特点是:受公法调整,且大多纳入了司法审查的范围。我国公立高校与职员之间的关系属于内部行政关系,但当职员身份丧失时,这种内部行政关系就转化为外部行政关系,应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职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职员所代表的公立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大学期间舍友朝夕相处,因而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尤为重要。通过阐述、分析目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大学精神具有独特性、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先进性、凝聚性等特性,大学理念、大学发展、大学教授、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章程,在一所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是纲领性的,是层次最高的。自2012年初,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制定各自的章程以来,对于大学章程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我国已有几所大学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毋庸置疑,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制度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大学与大学章程之间的关系包括大学章程与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地位、意义及作用等,还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6.
纵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生了三次质变:从与经济基本无关到适应性关系,从适应性关系到主动性关系再到先导性关系。20世纪,大学与经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到20世纪末,大学甚至走到舞台的中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发生了系列质变。21世纪,大学与经济、与企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必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学学术组织既要熟悉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要熟悉当前高校的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更要有相当丰富的大学管理经验。本文所列举的若干对关系,既有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理念上的思考,如原创性与嬗变性的关系、历史与价值的关系等;也有对当前大学学术组织运行机制的审视,如知识发展与组织演变的关系、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等;也有在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如基层学术组织和大学内部治理的关系、服务社会与学术中立的关系等;也有对研究方法提出的建议,如方法与假设的关系、借鉴与本土化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大学文化的内涵、作用、特点,大学文化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学科文化的关系,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点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在凝练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上,其关键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和结合地域文化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学科个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近代大学出现后,与政府的关系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大学完全依附于政府,到希望摆脱政府的过度控制谋求独立,再到政府希望继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反映了我国的大学办学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相比来说,1949年前我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比西方国家要紧密得多,这种关系一方面受长期的“政教合一”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We focus on the preservice teacher‐university supervisor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context of field experiences to explore the general question, “How can we, as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ors, better assist preservice teachers in their development through field experiences?” Our discussion is based on: reflective account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written before, during, and following periods of field experience; our experiences as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which include being faculty supervisors; and on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supervisor in field experiences. We first describe some typical percep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rvice teacher‐university supervisor relationship, and then go on to suggest some specific way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that preservice teachers have of the roles of university supervisors and, hence, to facilitate the nego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preservice teacher‐university supervisor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