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数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基础.数学教科书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播体,其内容的承载和知识结构的编排都直接影响着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数学文化怎么传播等问题,因而教科书编写的研究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师的身份经历了由政治身份向专业身份的演变。文化资本与超负荷的工作承载使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政府要采取措施,实施均权的身份政策,尤其要通过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来提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身份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行为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现象,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身份现象能够“再生产”出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模式等社会现象,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这种意义上讲,身份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本。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意识、身份情结促生了身份的社会资本属性,并且作为一种潜在的行为规则体系长时间、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身份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重要的工具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引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且更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而长春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但是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知识点分布不均以及较为散乱的特点,从而致使学生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学习。基于此,为了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文章将从其内外部两个维度视角下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进城务工人员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身份上具有双重性,在职业上具有二维性,他们的政治融合现状并不乐观。实现进城务工人员政治融合有利于促进社会融合中其它维度的发展,有利于传播和继承政治文化,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有利于减少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风险,有利于公民权的行使,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融合,有利于意见表达环节的渠道更多样化,决策更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暨南大学学生调查获取的1016个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数据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方式中的沟通娱乐因子对社会资本的所有变量均有显著正面的影响,而在社会资本的三个变量中,受互联网使用方式影响最多的是社会交往变量。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互联网传播能力作为独立变量,而不是与互联网使用方式产生的交互项,对社会资本因变量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也就是说,互联网传播能力变量并没有在互联网使用方式与社会资本间发挥调节作用。因而,互联网传播能力是直接,而不是间接的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科书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语文教科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社会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上的诉求与博弈。因此,考察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对语文教科书批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现代语文教科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智力发育极为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培养开拓性人才,首先必须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间接的。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一般编写在敦科书中。教科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读教科书。读教科书可以巩固、扩大、加深他们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确切,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但初二是各年级中课程最多的一个年级,  相似文献   

9.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演进史。这种逻辑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是该社会历史时期最强大的支配力量。人类社会依次经历神灵支配的原始社会、权力支配的古代社会、资本支配的近现代社会,未来将建立起超越资本逻辑的以人的发展为逻辑主线的社会。明晰这种逻辑就可以抓住社会发展的红线、准确定位社会发展阶段,明确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点,更好地推进我们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当下,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不同的社会个体或群体参与不同种类、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彰显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而文化资本正是影响社会身份与地位的重要因素。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文章以社会身份为中介,分析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之间可能存在的同源关系、个体关系、纯食-杂食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蕴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演化机制;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究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之间三种关系的动态演变轨迹,以及驱动三种关系动态演化的社会文化逻辑;讨论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人与物的哲学思辨关系,及其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和符号消费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1.
文化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形式,由于其占有了社会的文化资源,将参与社会资本的再分配过程。文化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再分配表现在可以转化为其他资本,如经济资本、权力资本等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在转化文化资本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文化资本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具有符号和象征意义,时代要求人们将从文化资本占有状况来确定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视角重审英语专业教材《高级英语》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练习及活动设计。研究发现该套教材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技能有很大帮助,但教材内容在文化多样性、文化批判意识和个人叙事能力等方面略显乏力。为此,文章立足学生需求从中国文化知识、时代性、交际策略、故事性等方面为今后的教材编撰和教材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是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作为一种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小学生了解苗族的族源史与生存发展史、形成民族认同感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的无字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旅游情景下的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结构体系,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文化环境与内部族群认同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搭建旅游情景下的族群认同测定模型解析这一动态系统。研究发现:旅游情景下的族群文化变迁是影响族群认同的重要考量因素,外来文化交互作用于本土族群文化在旅游社区中形成的旅游文化在族群认同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以大理双廊旅游发展中族群认同状况的实证调查为例,发现急速发展的旅游业正通过经济、文化的形式改变着本土族群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创意与产业三个要素,成功结合成"文化资本财"(cultural capital goods)。东势大茅埔客家庄的"东势客家美食生产合作社"之文化创意点子,就是合作社理事长刘桂心女士凝聚了庆东小区的客家妇女与外籍新娘的客家族群认同意识,结合了大埔腔客家文化、旅游与网络营销创意、改良的桂花美食产业等三个元素,将桂花妈妈的"桂花小铺"经营成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资本财"之文化创意产业机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媒介化社会时代,借助庞大的文化工业和先进的电子媒介技术,资本主导的大众文化女性修辞构建了一个超真实的媒介世界,其生产和传播运作逻辑包括大众文化的女性诱惑修辞、女性身体认同修辞、女性符号修辞三个主要方面。在资本逐利本能控制下,大众文化的女性修辞对广大受众的世界认知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表现出日益显著的诱惑性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是多面性和复杂化的异样存在。不同的地缘性存在、文化性存在和价值性存在及其不同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资本权力上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往互动表现出建构或被建构、殖民或被殖民、主导或被主导的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特征,教育亦如是。在既有的教育生活世界中,我国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教师和政府与学校三重基本关系之间也存在着想象与控制。可以以师生关系为范例阐明两相关系的基本样态、合理抉择及其和谐关系构建下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身份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和文化身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的一面窗户,是个体与某文化团体归属关系敏感而重要的标志,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语言是个体自我意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渗透到个体的每一次思维和整个世界观;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文化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语言和文化身份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现实生活中文化身份的认同相当复杂,语言并不是文化身份认同的唯一标志。  相似文献   

19.
母语文化渗透教学对扭转中国文化“失语”、提升国际传播力、增强本土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缺失、跨文化交际水平低下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教材体系片面、识记困难、课时较少等,可采取整合教材、课程群分工、适当拉开梯度、开展文化对比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考核文化元素等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While an extensive body of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role of cultural capital in reproducing social class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utcomes, the role of habitus and school context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in quantitative studies. We attend to this gap in the literature by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capital, habitus, and the transition into higher education across high schools with low and high college-going cul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capital and transition into higher education is context specific and manifested only in schools with a high college-going culture. In addition, students from less advantaged family backgrounds benefit more from cultural capital than their more advantaged counterparts, but this is the case primarily in schools with a high college-going culture. Habitus, however, is related to the transition into higher education regardless of the high school context and benefits all students equ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