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静 《学语文》2013,(5):15-16
【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启发法、读写结合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焦、刘爱情的同情,同时培养学生对爱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能力。【教学重点】1.从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人物的心理:2.通过品味语言来赏析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在第一课时初步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分层探究,扣事品人,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2.在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中学文悟情,体味刘老师的乐观、顽强对"我"的影响。3.领悟作者见物思人、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戈冬莹 《学语文》2023,(1):18-22
<正>【教学目标】1.积累三篇典范游记散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丰富文言文素养。2.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及艺术效果,涵养语言读写与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欣赏精彩片段,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2.领略山水之美,体悟作者寄寓山水之情趣。【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方法】研讨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设置)近期,我们学校的旅游社团制定了本周的活动主题:“与古云游,参乎造化”,即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与古人同游,欣赏大美自然。  相似文献   

5.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仿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分专题收集整理信息和积累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情感具体化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代讲,品味语言,神游意境,感受情怀;以说促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师生同读、同评、同讲、同议、同写,互动式学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式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深入领会爱国浓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以国家为己任”的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升华。[教学设…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积累。2.品读—评析—习作。3.设疑—点拨—释疑。媒体设计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见后“附”)一、导语设计(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  相似文献   

9.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一个梦想》是世界演讲辞名篇,文本所负载的内涵、演讲文体及背景资料等信息十分丰富.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去处理背景资料、诵读课文与赏析文本的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本课采用“以读带赏”的教学思路,以诵读课文为线索,带动起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技巧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往往注重课文的整体感知、重点语句的赏析品味、文章主旨的揣摩探究,而读写互促的课堂却是罕见。读写互促,就是通过细读文本把握文本语言特点,掌握表达方法,进而将之应用于素材写作,模仿写作加深品味文本,读写相辅相成,同生共长。本文将呈现以《海燕》《白杨礼赞》为例的文本解析与学生的仿写片段,并作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2.
在感受赏析诗歌时,应辩证看待诵读与赏析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给学生科学的诵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通过诵读完成对诗歌的赏析,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师:播放背景音乐《松花江上》。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幻灯展示)这个人是东北  相似文献   

14.
张府忠 《学周刊C版》2011,(8):136-137
设疑教学是当前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创新教学的一种最佳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设疑提问。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渎、写实际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时,必须让学生大胆质疑,无限思索,敢于探究,有所创新。此外,我们还应顺势启迪、引导、诱惑,进而使学生通过合作去探讨,通过讨论去解惑,全面激发他们的情趣爱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如何使设疑提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鉴赏《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体味边塞诗特有的情怀,研究边塞诗的共同点。2.通过诵读交流,品味语言,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3.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怀、英雄气质。【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边塞诗歌的艺术境界与情感风格。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学方法】查阅法、讨论法、诵读法、对话法、讲解法。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妙处。二、主要教学步骤:1、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导入,接着用抢答法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写作目的、结构层次……)2.学生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讨论,然后在全班质疑问难,教师借此机会落实下列词语。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与成语。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领悟言语里所蕴涵的思想情感。3.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探究相关问题,教会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境界。4.说、读、写结合,拓展训练,发展思维,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学难点为什么说“西曼经历了刚才的戏剧性场面”?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场面的“戏剧性”呢?教学重点1.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究竟对不对?假如你碰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2.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究竟针对的是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审题开讲,质疑导读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品味生动细致的描写,理解由事悟理的写法。(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2、过程与方法:(1)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2)让学生明确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你我的相互信赖。二、教学重点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的课和“鸟”有关。在…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荷塘月色》教学时,可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变“教师讲解、学生读背”的二元教学结构为“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仿写”的三维教学结构,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语言,通过仔细品味来鉴赏语言,通过认真仿写来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20.
宋婷 《语文天地》2012,(3):31-32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重点)2.自主讨论,交流展示: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难点)教学方法:四读教学法(初读、意读、品读、美读);自主讨论、展示交流。课时:1课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