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高氯酸锌、二苯甲酰甲烷、二乙酰丙酮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固态三元配合物[Zn2(C10 H12 O4)(C15H11O2)2].H2O,经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和电喷雾质谱等手段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TG-DSC)对其进行了热分析研究,在37~152℃之间质量损失约2.41%,152~512℃之间质量损失约50.84%,在55℃、323℃分别有两个最快失重温度点。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与煤共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G-DTG(热重-微分热重)热分析技术研究了生物质、煤及其混合物燃烧的燃烧性质.考察了它们各自的着火温度、最大失重速度和燃尽温度等燃烧特征参数,计算了着火性能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结果表明,生物质的燃烧分为250~350℃之间和350~450℃之间两个阶段;生物质的燃烧性能相近,结构相似;生物质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明显高于煤的综合燃烧特性;生物质与煤样混燃可有效地降低着火温度,改善煤样的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3.
张宁 《天中学刊》1996,11(4):26-32
用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研究了β-环糊精与肉桂醛包合物的热稳定性。包合物受热失重三个阶段;在50℃-120℃失水;在200℃-260℃肉桂醛分子从β-环糊精笼中脱出;在280℃β-环糊精开始分解。告示温失重法和线性升温法对β-环糊精包合物解客这研究表明,客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重分析技术(TGA)研究了黑山煤的热失重行为。结果表明:黑山煤的热解反应主要发生在320~620℃,其中446℃时失重率达到最大,热解反应最剧烈,620℃以后热失重较缓慢。利用裂解-气相-质谱联用仪(Py-GC/MS)考察了不同特征温度下煤热裂解行为和产物。结果显示,320℃之前主要是一些以游离形式存在于煤结构中的小分子和脂肪酸受热分解挥发;320℃之后发生热裂解反应,连接煤中各单元的不同化学键按照键能大小依次断裂,对应生成不同类型的热解产物,首先生成长链烷烃、多环芳烃,随着温度升高,又先后生成三环、二环、单环芳烃和酚类等物质,550℃以后,热裂解产物会发生二次裂解反应,生成更低分子量的脂肪烃,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芳环之间脱氢缩聚,导致芳香层面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首先选取来自赤峰市不同产地的脱硫石膏,分别对其进行滴定分析和热分析研究,从成分、结构、热解特性等角度探究其脱硫石膏的品质.通过滴定分析结果表明,赤峰市大板电厂脱硫石膏中的钙含量略高.通过热分析数据表明,石膏从80℃开始失重,说明在此温度下石膏就开始失去结晶水,但失水过程较为缓慢,锻烧温度为140-250℃时,石膏在10min内即完成失去结晶水的过程,但晶型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在300-350℃锻烧条件下,TA曲线开始出现放热反应峰,说明此时石膏不但快速失去结晶水,晶型也发生了变化.继续升高温度,石膏失重规律基本不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含氟的二胺5,5'-(六氟异丙基)-二-(2-氨基苯酚)及二酐3,3',4,4'-苯四甲酸二酐(BPDA)为单体,首先合成了经酰胺化的主链上带有活性羟基的含氟聚酰亚胺,再通过Mitsunobu反应将活性生色分子分散红-19共价链接到聚酰亚胺的侧链骨架上,合成了非线性光学(NLO)含氟聚酰亚胺.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测得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48 ℃,热重分析(TGA)测得其5%失重的热分解温度为309 ℃,将制得的含氟聚酰亚胺制成反射电光调制器,由二次谐波条件于1 064 nm处测得不同温度下的非线性系数d33为5.209×10-9esu (极化电压3.6 kV,205 ℃)和7.418×10-9esu (极化电压3.8 kV,210 ℃),用衰减全反射法测得其电光系数γ33为2.182 pm/V (3.6 kV,205 ℃)和3.107 pm/V (3.8 kV,210 ℃).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为原料,采用ZnCl2活化法制备污泥活性炭,以品红吸附值及比表面积为评价指标设计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热解温度,ZnCl2浓度,浸泡时间及固液比的影响较小。最佳制备条件为:热解温度550℃,ZnCl2浓度3 mol/L,浸泡时间为5 h,固液比1∶3。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ZnCl2活化后的污泥热失重过程中450℃~650℃温度段进行分析,该温度段在n=2时方程拟合线性较好。反应活化能为146.04 KJ/mol,频率因子为3.95×107s-1,动力学方程为:dαdt=3.95×107exp(-17 565.919 1)(T1-α)2。  相似文献   

8.
采用模塑成型法制备不同CE/nano-SiO2复合材料,通过热失重(TGA)曲线分析,考察了硅烷偶联剂KH-560、SCA-3和SEA-171表面处理nano-SiO2后对CE/nano-SiO2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偶联剂相比,KH-560的改性效果比较好,相对于纯CE,失重1%、3%和5%时热分解温度的相对提高率分别为33.29%、23.31%、17.34%;300℃、400℃、500℃和600℃时质量保持率的相对提高率分别为0.42%、6.66%、18.67%和8.85%.  相似文献   

9.
以 4-甲基 - 2 -甲氧基苯酚为原料 ,经催化氧化可一步合成香兰素。我们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了温度、时间、压力、催化剂、氢氧化钠用量等对反应的影响 ,转化率达 94.90 % ,选择性达 85 .0 1 %。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差热测试、淬熄实验、微观组织及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TiO2-Mg-C-N2体系燃烧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该反应过程经由多个中间反应直至最后完成,Mg在650℃时开始熔化,TiO2和Mg在750℃左右开始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Ti和C、N2在1100℃发生反应,TiC和TiN在1300℃固溶合成TiC11-xNx.TiO2-Mg-C-N2体系燃烧反应为复杂的固-液-气反应,其过程为:TiO2颗粒与Mg熔体以溶解-析出机制反应生成Ti和MgO;反应放出的强热诱发Ti-C-N2之间的反应,以扩散反应机制生成TiC和TiN;TiC和TiN连续固溶生成TiC1-xNx固溶体.  相似文献   

11.
高温下无水硫铝酸钡矿物3CA·BaSO4稳定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采用XRD、差热失重联合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现代测试手段对高温下无水硫铝酸钡矿物3CA·BaSO4的稳定性进行了,结果表明,在1500℃以下矿物3CA·BaSO4并不存在分解反应,而在1450℃-1500℃之间则存在熔融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运用X-衍射分析方法分析了赤泥的矿物组成;采用差热-失重综合热分析方法分析了赤泥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物理化学变化;依据综合热分析,分别采用500℃、620℃和703.7℃对赤泥进行了煅烧处理,处理后的赤泥分别以不同的掺量掺入水泥中制作标准的胶砂试件。试验结果证明620℃煅烧处理的赤泥效果最好,掺量可以达到30%;500℃处理的赤泥效果最差,最大掺量仅为15%左右。  相似文献   

13.
在玻璃基片温度400℃和650℃之间,讨论了TiCl4-NH3-N2体系TiN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及动力学。在500-650℃温度范围内。TiN在高温玻璃表面沉积为反应物扩散控制,低于400℃为表面反应控制,其沉积速度明显受玻璃温度,反应物浓度和气体流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纳米晶体二氧化钛非水体系合成和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钛酸丁酯和乙酐在低于100℃非水状态下生成非晶钛氧聚合物,经焙烧得到纳米二氧化钛晶体,焙烧失重46.55%,在314℃~389℃之间失去表面有机基团,389℃~405℃之间转化为锐钛矿型晶体。XRD和TEM研究了晶体颗粒的袁征。用苯胶的光催化降解评价了非水合成的纳米晶体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5,(6):37-40
以商洛市丹凤县梁水沟铁尾矿为主要原料来制备微晶玻璃,通过测试样品的XRD图谱、密度、莫氏硬度、抗压强度和耐腐蚀性能,来分析不同烧结温度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试样的密度、莫氏硬度及抗压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失重率先减小后增大。在1150℃烧结时,各项性能均最好,密度为2.84 g·cm(-3),莫氏硬度为5.5-6.5,抗压强度达132.25 MPa,酸性失重率为0.016%,碱性失重率为0.121%。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性能,此类尾矿的最佳烧结温度为1150℃。  相似文献   

16.
Zn-Al水滑石采用共沉淀方法合成而得,Zn-Al摩尔比分别为1、2、3、6,热重-差热分析其分解过程,其结果显示有两个过程,分别对应于180℃和220℃吸热峰,经400℃焙烧后,Zn-Al水滑石转变为Zn-AI复合氧化物,XRD结果显示,仅出现ZnO的衍射峰,说明仅有ZnO物相,组成成分均一。  相似文献   

17.
超重和失重问题在高考中常出现,但它的出现不会很直接的给出是超重和是失重,要考生在对题目进行分析时才能知道在某一阶段该物体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判断完后才能对题目进行进一步的解答.在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时我们常能遇见这类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利用超重失重的观点来解题.下面就主要将超重失重分两个点来讲解一下:一个是对超重失重概念、定义的理解,此类知识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察,另一个则是对超重失重分析计算能力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以氯仿-甲苯为溶剂,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共聚物,经过氨水溶解得到SMA水溶性分散剂。该分散剂与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SMA的无皂乳液。探究了单体配比、LMA、SMA等因素对无皂乳液性能的影响,得出反应合成的最佳条件是:m(St)∶m(LMA)=2.67∶1.00,LMA的用量(相对于混合溶液)为5%,SMA的用量(相对于混合溶液)为8%。用红外、热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SMA无皂乳液涂膜有良好的耐水性能和耐有机溶剂性能,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能,在328.58℃开始失重,玻璃化温度在165.7℃。  相似文献   

19.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褐煤腐植酸的催化气化进行了热解实验研究。通过对不同含量催化剂的腐植酸热解TG/DTG曲线对比分析,对腐植酸的催化热解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了其热解DTA曲线、残留物的SEM显微结构。实验表明,Ca(OH)2对腐植酸热裂解特性有明显的催化效果,加Ca(OH)2的腐植酸热解TG/DTG曲线在780℃附近出现了明显的失重峰。探讨了催化剂的催化机理,认为主要是由于CaO粒子的活化位的极性对环状结构π形电子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差热/热重联机(DTA/TGA)测定了ZnSO4·7H2O的失重过程,对其失重过程可能的类型 进行了探讨,并从热力学理论上分析了脱水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