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所蕴藏的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等,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民间手工艺传承及产品展示融合,可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文章在对乡村旅游与民间手工艺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对策研究,形成依托太行山著名景区创立连带式民间手工艺旅游村镇、对民间手工艺产品进行适应现代生活的再创造、以"互联网+民间手工艺旅游"理念营销推广等观点,以供从业人员借鉴,促进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传承及乡村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旅深度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造文旅精品。湖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五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3.
我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大众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旅游已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它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把乡村名人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一体化开发,找到二者的旅游市场契合点,创建集休闲、时尚与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形式,不仅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大大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章以朱子文化资源在闽北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朱子文化的地位及发展的现状,挖掘朱子文化资源,探索了朱子文化在闽北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及开发模式,为闽北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进行积极的尝试探索。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凭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疗养等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乡村性缺失、行业管理不规范、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了以保护我国旅游资源为前提,以发展旅游目的地文化为关键因素,更好地保护乡村旅游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6.
无锡大力推进吴文化、古运河文化、佛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业呈现出从传统景观旅游到文化休闲旅游的新趋势.通过分析无锡文化资源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无锡文化资源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以提升无锡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彰显旅游业对城市发展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耕历史源远流长,乡村文化极其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形成和发展。但以往乡村旅游大多沿袭固有旅游业模式,导致形式千篇一律、破坏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缺失、恶性竞争加剧、服务落后等问题丛生,阻碍其持续稳健发展。本文以郑州乡村旅游为例,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郑州乡村旅游之间的互动作用,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郑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以好花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好花红村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案例,探索新常态、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型升级,以及乡村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进军的途径.提出乡村旅游摆脱30多年来发展桎梏的4种途径,一是规划有自然和人文肌理的乡村以正本清源,二是挖掘乡村多元文化以丰富内涵,三是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以增强体验,四是运用电子商务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以期为未来乡村旅游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旅融合的背景,以地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泰宁大金湖核心区的池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池潭村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民俗特点、生态环境、农产品资源等进行梳理分析,多元化角度挖掘乡村特色,针对现有资源进行旅游开发设计,以助力池潭村乡村振兴,为相关乡村文旅融合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以农业和乡村为资源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也是农业和旅游业活动融合的产物.本文分析了福建省 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着重阐述新时期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名人故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品牌,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和青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拥有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等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现阶段,江油的"李白故里"旅游品牌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挥出来,市场体量非常有限,这也是我国名人故里旅游品牌开发面临的普遍困境。名人故里旅游品牌的开发应摒弃经济利益至上的短视行为,回归到名人故里的本质内涵,以本土文化为平台,从休闲旅游和公益旅游的市场定位着手,着力培育当地居民的名人文化特质和地方的名人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塑造与名人故里相得益彰、互相呼应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形象。最终,开发商、当地政府、游客以及当地人都会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因此,需要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充分而准确的分析,以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行者的需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营造鲜明的乡村整体景观意象,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需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乡土生产方式孕育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乡村是古代文人“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诗意呈现,田园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支撑。本文从传统田园审美文化的价值功能出发,提出其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的内在逻辑、方向及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丰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系列决策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加强乡村文化生态建设作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性工程,利在当代、泽惠后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中,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属于现代新型朝阳产业形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引,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增强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机地将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产业紧密融合在一起,可以全方位的推动地区经济、地区文化,以及社会层层面面的有效、可持续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可以赋予旅游产业一种文明的索引,而旅游也潜移默化的传扬了历史文化,二者是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乡村旅游中片面强调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对文化资源的应有保护,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为实例,就如何保护乡村文化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分析婺源乡村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婺源乡村文化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乡村旅游中片面强调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对文化资源的应有保护,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为实例,就如何保护乡村文化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分析婺源乡村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婺源乡村文化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文化产业开发与旅游资源建设的有机联系是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繁荣的必然之路。以张家口为例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政府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协调政府管理机制,建立第三方行业协会的管理机制,完善文化与旅游融合过程中的法制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产学研模式,拓展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投融资渠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旅融合对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对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结合当下文化旅游的发展走向,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应该以雄安特色国际化、资源融合多元化、文化资源活态化和红色创意产业化为四大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全国红色文化开发的样板。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我们应该既依赖文态、业态、形态与生态这"传统四态"所散发的生机与活力,又注重"创态"的激发,以期形成一套以创态为灵、文态为魂、业态为支撑、形态提氛围、生态作基础的融合性立体网状文化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屈原昭君故里”乡村非遗旅游实践,运用扎根理论对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价值共创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出多元主体下的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价值共创概念模型,明确政策支持、参与平台、资源整合、文化共识、技术涉入、共同目标六大驱动因素,凝练出价值主张提出、氛围营造共创、资源平衡共创、社会价值共识、文化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输出六个循环持续的行为过程。其中,价值主张提出、氛围营造共创、资源平衡共创、社会价值共识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形成的前提与条件,文化价值创造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的行动策略,社会价值输出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