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久居异乡的作者由住所附近土坡上的榕树想到故乡的熟悉的大榕树,进而对榕树下发生的趣事别情进行细腻精彩的描绘,抒发蓄积在作者心头的对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让人享有视觉之美、听觉之乐。  相似文献   

2.
丁晓 《现代语文》2008,(4):103-104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阔别家乡的作者,由住所左近土坡上的榕树想到故乡熟悉的大榕树,进而对榕树下发生的趣事别情进行细腻精彩的描绘,抒发蓄积在作者心头的对故乡真挚眷恋的感情。作者黄河浪,能诗善画,使得他的散文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让人享有视觉之美,而且感情真挚,画面纯美,诗情画意如水乳交融,恰似山间小溪,时急时缓,自然流淌。  相似文献   

3.
於红问:《故乡的榕树》是如何抒情的? 《故乡的榕树》通过寓情于景、托情于事、直抒胸臆等多种方法,抒发了蓄积心头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谱写了一支感情淳朴深厚的思乡新曲。寓情于景。住所左近的榕树苍老蓊郁,绿阴遮地,青翠悦目,清凉诱人。故而触景生情,思绪纷然。故乡的榕树,躯干魁梧,长须飘拂,绿云团团,嫩叶如玉,因而栩栩如生,可敬可亲。榕树的四周,有那清澈的小溪、彩色的卵石、汲水的少女和欢笑的鸭子,有那洁白的石桥、兀立的石碑、光滑的小石狮子。所以清新隽秀,令人陶醉。驼背的榕树,树形奇异,树干苍虬,树心被烧,树头昂起,树叶浓密,特别是爬上凹槽,敲起锣鼓,划起船来,是何等欢乐,因此,童心纯真,憧憬美好。由此可见,作者不仅勾勒了榕树的形,刻画了它的神,而且融进了作者的爱,寓入了他的情。  相似文献   

4.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睹物思乡的抒情散文。它是以榕树为线索.围绕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展开了叙写,寄托于思乡之情的是一件件往事及生活情趣、乡土气息。是述因住所的“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而动了未泯的童心,产生思旧怀乡之情。叙述从儿时故乡的榕树周围发生的趣事.表达了对故乡和故土古老传统习惯的深切怀念,围绕故乡的榕树着重叙写像榕树一样多的记忆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借榕树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读来脍炙人口,其中对“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的回忆一节,写得尤其精彩.但其中两处用词似乎欠当,使全文有白璧微瑕之憾。文中写道: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相似文献   

6.
卞钟鸣 《学语文》2006,(6):32-33
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深刻动人,情文并茂是时代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就是一片洋溢着生活情趣和浓郁乡土气息,文字优美的“抒情诗”。表达对有庇护之恩的故乡的深情思念,抒发游于对故乡.对祖国的挚爱是它的主旨。为了表达这样的主旨.作者在选择材料时可谓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7.
这篇散文写得很开、很散,行文并不怎么紧凑。对往事的回忆,一桩桩,一件件,无不细细道来,除了榕树在文中屡现外,从结构框架上来讲,似乎没有什么清晰、明确的脉络可寻觅。可是读起来,却又不觉拖沓、散碎,相反,文中那浓郁的情感却一直紧紧扣住你的心弦,看起来散碎无定的片段,却似有机地结合在某一看不见的轨迹上一样。 (一) 文章的开卷,写作者在悠然自得中触景生情,勾起了对故乡榕树的回忆。对故乡榕树的回忆,这一部分包含五个小的叙述片段,这些小片段自成序列,互相之间基本上没有必然的联系,独立性很强。第一序列讲的是用青青的秧苗、燃烧着的火红的杜鹃、飘着芬芳的小白花搭起的梦幻,孩子们划着驼背榕树,把它当成一条船,载着童年的梦,划  相似文献   

8.
一、笔酣墨饱抒真情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写文章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故乡的榕树》是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故乡的榕树》就是以游子心桑梓情织成一条绵长的金线贯穿了全文。作者缘情为文,在叙事、状物、写景中融注了思乡的深情。文章开篇描写住所附近山坡上两棵苍老葱郁的榕树时,作者特意提到“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于不经心间提起了这条感情线索,一开始就对榕树注入了特别的深情。接着写由于特别高兴,用榕树叶卷成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时又提到这是由于“动了未泯的童心,”再一次连起这条金线。由这哨音勾起了一片思乡之情。在散文的中心部分,围  相似文献   

10.
“把握文章主旨,围绕主旨恰当地选择和剪裁材料”是中专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以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为例,具体分析主旨和材料的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审美感受中明白了“文章的主旨靠材料来表达,文章的材料为主旨服务”的道理。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意境优美,想像丰富,情文并茂是时代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故乡的榕树》就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文字优美的散文诗。表达对有庇护之恩的故乡的深情思念,抒发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为了表达这个主旨,作者在选择材料时可谓匠…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恰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可以大大激活他们的思维。 一、依据教材,设计想象性问题 对学生来说,想象是对课文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其创新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不少课文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广阔天地。如《故乡的榕树》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  相似文献   

12.
香港作家黄河浪先生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联想丰富、感情真挚的优秀散文。通过它的教学,可以也应当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联想的基本方法。这样做,既有助于他们进一步阅读欣赏,又有益于他们在写作时展开联想与想象。在《故乡的榕树》一文中,主要的联想方法有:  相似文献   

13.
故乡的风采     
对于我,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无论是竹子也好。榕树也好……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榕树。它是油绿油绿的。在巨大的树干之外。它的繁枝一垂到地上,就入土生根。  相似文献   

14.
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恰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可以大大激活他们的思维。一、依据教材,设计想象性问题对学生来说,想象是对课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其创新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不少课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广阔天地。如《故乡的榕树》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按“物——事——情”的顺序组织材料,并运用了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把各部分“焊接”得严严实实。如用“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眼前的景物过渡到对故乡的怀念;用“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过渡到写小溪、石碑、石狮  相似文献   

16.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传统课文,选自作家王鲁彦的《故乡的杨梅》一文。课文节选的是写杨梅形、色、味的三段话。原文是一篇怀念故乡的真情散文。作者把杨梅作为寄托乡情的一种佳果美食来介绍,文笔朴素生动,活泼多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7.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作者黄河浪,原名黄世连,自少年时代起就钟情于文学和绘画,是活跃在香港文坛上的著名诗人和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注重艺术意境的开拓,对人、事、物、景等富有独特的审美观照.《故乡的榕树》融审美的奇颖性和丰富性于一体,意蕴深远而有韵致,风格婉丽而具异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索和审美感受,是黄河浪散文的成功佳作.  相似文献   

18.
一、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个”用作量词时,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战争”有它的专用量词“场”、“次”,因此句中的“个”用在“战争”前修饰不当,可换成“场”或“次”。二、动宾搭配不当。《故乡的榕树》中有这样一句: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玲珑剔透、真挚优美的散文,曾获香港1979年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文章之所以脍炙人口,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有下列四美。一美的意象文章的核心意象,就是故乡的榕树。榕树  相似文献   

20.
乡土,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作家们以“地之子”的自觉身份不知疲倦的歌吟的永恒的文学母题。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