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沈祖芸 《上海教育》2005,(9A):18-20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是学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2.
抗战精神是积贫积弱的中国战胜强大日本的决定性因素,纪念抗战胜利,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抗战精神,把握现在,面向未来。抗战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拼搏、奉献、团结、自强”。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独立的中硫砥柱,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是中国最能激发民族精神和凝聚民族力量的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是经济建设和改革攻坚的需要;是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抗战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中国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同样离不开抗战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彭桂萼撰写的分析抗战形势、文艺兵应如何参加战斗和云南抗战文化的动态等方面的时评文章,反映了一个文化人所具有的思想水准和爱国情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抗战文化的发展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关头,蒋介石立足于西北是民族发源地和国防重地的优势特点,抓住了复兴民族和建设后方根据地主一关键问题,先后以西北为长期抵抗之后方根据地、复兴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建国的根据地相号召。这一号召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对确立后方根据地、发扬民族精神及支持长期抗战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国内兴起的开发西北思潮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战精神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梳理近十年来学术界发表的关于抗战精神的论著,对抗战精神的提出与形成、抗战精神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及现代价值启示等问题作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抗战精神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几个问题,以期使抗战精神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刻。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期间,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国民党新桂系地方军阀集团,为了民族及自身双重利益关系提出并实施了“焦土抗战”。这对于团结民众、抵御外侮,振奋民族精神,保卫民族安危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新桂系的阶级本质决定了“焦土抗战”的口号及实施都打上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烙印。因而新桂系“焦土抗战”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扩大实力、积蓄力量,与蒋介石分庭抗礼,一争天下的精神。因此新桂系的抗战显现出既坚决又畏缩,既顺应历史潮流又瞻前顾后的有限度的抗战现象。以此达到既抗日又倒蒋、最后问…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是学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前,作为抗战准备的重要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抗战精神动员。抗战精神动员既包括在教育、宣传、文学艺术等方面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种种努力,也包括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动员的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精神动员激扬了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存在着向有利于抗战转化,具有共同的前提和相似的实施手段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对中间势力认识的不同,实施政策手段的不同,代表的阶级本质不同和运行的实践结果不同等差异性。抗日的共同目标、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国内外形势是政策产生共性的原因;阶级矛盾的现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抗战路线、中间势力的动摇性特点与中间势力不同的历史渊源则是政策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抵抗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抗战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值得整个中华民族不断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和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市民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首都南京危如累卵。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继续抗战,并最终于1940年9月正式定重庆为“陪都”。战时地位的转换给重庆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其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不仅使四川精神在抗战中凸现出来,而且加快了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市民生活习俗、精神面貌的改变,同时还加剧了重庆市民生存压力和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掀起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一次壮举。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伟大民族精神。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上海抗战化在全国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随着战争进程的跌宕起伏,上海化的发展也相应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左翼革命化向抗战化的转变,抗战化的高涨,“孤岛”时期的化抗争和沦陷时期的化苦斗。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化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历史。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叙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背景、经过 ,阐明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国内抗日战争的继续和延伸 ,是适应远东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需要 ,远征军在缅作战的态势 ,直接影响国内战场及东南亚战场的对日作战。揭示中国远征军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的巨大贡献 ,昭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远征军入缅作战 ,为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广大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相当落后。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去保存和发展自己的高等教育。伴随着大量高校的西迁和新学校在西部的纷纷建立,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凝结成了独特的抗战精神。重庆人民的抗战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高度团结共御外辱、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坚决反对投降卖国。重庆人民的抗战精神还具有国际主义涵义,抗战精神是重庆人民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张蔚华与东北抗联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坚持抗战长达14年,凝炼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的抗联精神。追忆张蔚华同志的事迹,其一生都与东北抗日战争紧密相连,他的抗日救国业绩真正体现了投身革命、忠于祖国、不畏艰险、勇赴国难、大义舍生、勇于献身、生死相依、团结御辱的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学习并深入研究张蔚华的英雄业绩,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北抗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抗战题材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就是因为燕赵文化精神和抗战人文精神存在着彼此对位的关系。这两种精神的普遍意义就在于追求健全的人格。而建国后至今,对于以河北为中心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则折射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单向度的流弊。在当下的人文精神建构中,我们应当走出这种误区。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长征是抗战由局部演变为全国性的奠基石。它促使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由分歧趋向统一,使“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抗日战争指明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方向。长征中焕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将是我们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坚持抗战,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了一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国共产党对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作出了积极的响应,表示“基本上拥护此纲领”,并结合实际时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内容作了新的解释和有益改造,同时就如何开展这一运动在党内党外都作出了明确部署,使得这场运动在抗日根据地得以积极、有效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