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去"和"下来"是汉语中一对常见的趋向补语.外国学生在初学时对这两个词的选择经常会有一些偏差.如果把握住说话人、动作主体和动词之间的位置和时间关系,就容易正确使用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2.
"all"与"都"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围观"围脖"     
"围观"与"围脖"原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词,但是在今天却可以组合成动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和对象的语义关系.这一变化的起因是"围观"与"围脖"这两个常用词在2010年分别产生了新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词)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或词)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相似文献   

5.
也说"特别"与"尤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别"与"尤其"这对近义词,已有学者研究过.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境等方面对这两个词进行了重新分析与比较,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补充了一些新的观点,希望能对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6.
每个词都有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死"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形式有异,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知是相同的.讨论"死"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广用和禁用,有助于从语言学角度了解两个民族在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囧"、"雷"两个网络"红词"入手,追根溯源,挖掘其深层含义,阐明旧词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生命力,以引起人们对旧词新意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否定副词有两个,即"没(有)"和"不",这两个词都表示否定,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两个词一定存在着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对立性,如果两个词没有区别,能自由互换,就完全可以舍弃一个,只保留一个,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讨论了"不"和"没(有)"的区别.为了行文方便,文章中所有的"没有"都简写为"没".  相似文献   

9.
我在备<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尴尬"一词.这两个字笔画多很难写,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写法呢?我的目光久久定格在这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尴尬"两个字的外部结构是"尢"而不是"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很"和英语中的程度副词"very"进行对比研究,浅析这两个程度副词在语用上的异同及两词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刚 《现代语文》2006,(10):53-55
○.前言 "随意"和"随便"这两个词都有"不受限制"的意思,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曾经遇到留学生这样的句子:去还是不去,随意你. 他随意做什么作业都要查辞典. 我们知道这两个句子中的"随意"最好是换成"随便".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怎样给留学生讲解呢?这其中就是一个"随意"和"随便"的用法及区别的问题,即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奇怪"一词按照语义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被判断为心理动词.在确定"奇怪"为心理动词的基础上,对其重叠式"奇奇怪怪"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历时发展、句法、语义这三个角度对"奇奇怪怪"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奇奇怪怪"形成过程中的两个时期与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一文中,前后共三次出现"外人"一词,而课本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一词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可见,课本认为它与下面的两个"外人"同义.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外人"一词意思应与下文两个"外人"的意思有别,它的意思应为"渔人"没有见过的人,即异域之人."而下文的两个"外人"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14.
"以为"和"认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现代语文》2004,(3):12-13
"以为"和"认为"历来被认为是一组同义词,辞典里对这两个词的注释也往往用"互训"的办法. 我们查阅了十五部比较权威的词典,其中九部纯粹是从语义层面上进行注释的.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义、句法分析入手,结合大量语料对"果然"和"果不其然"进行了考察研究;同时探析了四字格"果不其然"的形成机制,力图以汉语本体研究为支撑,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这两个词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汉语虚词"和"与法语"AVEC"的多义认知分析及二者的多义的对比,试图从语义来源、投射过程到演化结果,阐释法语与汉语中这两个词的语义的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小姐"和"老师"这两个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其次,从几个方面探讨它们感情色彩发生的原因;最后,归纳可能的结论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正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茶园里不时传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月亮湾》第3小节【教学过程】师: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老师,什么叫"不时"呢?师:谁已经理解这个词语了?请告诉大家好吗?生1:"不时"就是不停地,不断地。生2:也可以说是经常地。师:你们两个说的都对。"不时"也就是时时,随时。你们懂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表示"东方"和"西方".在现代汉语中,"东西"已演变成了一个词,具有两个基本义项: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东西"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探索成果,谈了"东西"一词由词组变为一个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及后起义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