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孙四梅 《物理教师》2000,21(4):13-14
本文就试验用高中《物理》新教材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初步谈谈教学设计的问题.1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是一验证性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通过重复前人的发现,认识建立物理定律的过程,使学生懂得物理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该实验的教学中应着重于引导学生明确怎样控制规律成立的适用条件. 学生实验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希望通过学生实验的教学,使学生不仅会做实验而且会研究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几个教学…  相似文献   

2.
梁宏  杨晓 《化学教学》2003,(12):30-32
1 教材分析1.1 “质量守恒定律”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略 )1.2 教学的目的要求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2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操作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 (托盘天平的使用 )等实验基本操作 ,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探究原因”的教学过程 ,体验“假设”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2 )…  相似文献   

3.
1.设计思路和意图:我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三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4.
在一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复习课中,一位学生提出用"单摆法"配合使用力传感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该实验,从而引发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一、增加设计性实验,培养设计能力验证某些定理定律,测量某一个物理量,其方法不是唯一的.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条件,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多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对定理定律进行验证或对某一物理量进行测量.如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教材中要求用质量较大的滑块与静止的质量较小的滑块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如果用质量较小的滑块与静止的质量较大的滑块碰撞,能不能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又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如果初状态滑块与钢球的初速度不等于零,如何进行验证?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让学生设计验证方法并通过实验  相似文献   

6.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实验是化学课的灵魂,它让化学充满了魅力,没有实验验证的化学将是一门非常空洞的学科。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定律,做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对化学课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直接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感生电流的方向,得出结论后再用实验验证。采用这种方法,不仅简化了楞次定律的教学过程,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定律的实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DIS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计算和判断小车的动量在碰撞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这种数据处理方式未充分运用DIS的绘图功能,使得实验结果欠缺直观性。通过分析小车碰撞前后速度变化量大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以三次不同质量组合的碰撞实验为例,运用DIS绘图功能对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验证,从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改进。在此种数据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影响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程度的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中,学生实验一“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要求用两个大小相同但质量不等的小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实验结果是碰后的总动量大于碰前的总动量。对此,我们  相似文献   

10.
初中化学课本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个演示实验:白磷燃烧.笔者认为操作不够简便,容易引起实验误差.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中,白磷用量偏少,用天平很难称出它的质量,也就不可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如果白磷用量偏多,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也较多,根据热胀冷缩原理,这会使瓶塞冲开.笔者利用以下新方法,可弥补上述实验的不足,使实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实验教学是高校工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工程材料综合实验》属综合实践课程,在工科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实验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实验方法由"示范型"、"验证型"向"参与型"、"设计型"转变;实验性质由"体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改革是充分开发、利用实验教学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实施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和实施《工程材料综合实验》这类应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较强的实验,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师生整体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在进一步探索、深化、完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综合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课程改革必将带动各专业实验体系的综合改革,满足日益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科实验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初中化学课本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个演示实验:白磷燃烧.笔者认为操作不够简便,容易引起实验误差.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中.白磷用量偏少,用天平很难称出它的质量.也就不可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如果白磷用量偏多,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也较多,根据热胀冷缩原理.这会使瓶塞冲开.笔者利用以下新方法,可弥补上述实验的不足,使实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14.
结合化学教学开展第二课堂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第二课堂却克服了上述的不足 ,起到了联系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作用 ,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 ,从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 ,平时学生对蜡烛燃烧的变化和现象视而不见。我在上质量守恒定律之后 ,先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蜡烛燃烧以后 ,什么都没留下来 ,这是不是违反了质量守恒定律 ?然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蜡烛燃烧现象 ,并根据燃烧产物…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课标版)上册第5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是中考重点考点之一.此课题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重点是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存在操作性差、数据处理烦琐等不足,致使学生难以更好地完成和理解此实验。利用运动传感器测量小车的速度和位置,通过Capstone软件的建模功能,将动能与势能的变化以图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此方法能有效降低实验误差,使实验数据更加精准;利用软件的建模功能缩短数据处理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实验进行探究;通过计算机绘制的图象并辅以数据来证实结果,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陈宏 《物理教学》2012,(3):28-30
分析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很多实验试题都是考查学生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的。下面谈谈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创新设计。一、实验方法的创新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除了用课本上所用的方法以外,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来验证。原则上只要能测出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物体在竖直方向下落的高度,就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根据测速度不同方法介绍几种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定律。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应总结教学经验,借助经典例题为学生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彻底掌握,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9.
舒建明 《成才之路》2010,(19):55-55
"动能"和"动量"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能帮助我们简便而快速解决许多物理问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将动量MV写成动能,或将动能写成动量,造成"动能定理"与"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相混淆,给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障碍。为此,本人将"机械能"和"动量守恒定律"两章合在一起,以区别"动能"和"动量"为突破口进行小结,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巩固基础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尝试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而且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实验探究题的命制,也常以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及其改进装置为素材,以突出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验评价能力。但笔者发现,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碳酸钙(或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中,有的初中化学教科书、教学辅导资料以及有些中考化学试题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装置的改进,常常忽视了两个科学性问题。笔者结合实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