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运行机制,是指以服务校本研修为核心,以网络架构为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融教研科研、培训、电教为一体的专业支持体系的研修模式。这种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网上研修度身定制,信息技术系统充分考虑到教师的需求、习惯,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研修的具体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即以信息技术搭建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教师知弘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网络课例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整合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是改进教师行为,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永城市在探索“互联网+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形成“线上研修+集中培训+自主选学+名师示范+校本研修+学分管理”的线上线下、多维融合、错位互补的混合培训模式,实现了数据统计、资源共享、评价考核、学分认定、跟踪管理等智能化功能,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为例,遗递过对网络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与思考,总结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种主要模式:以校本培训为主的长期发展模式、以学区资源建设整合培训模式、以网络研修为主的开放发展模式、以自主研修为主的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模式。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状况和学校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发挥各模式的优势,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研修的具体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即以信息技术搭建校本研修平台为支撑,以教师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网络课例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整合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我国教师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研修这种新形式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模式被重新定义。但不可否认,教师利用网络研修环境促进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有待唤醒;开展专业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专业发展需要的满足仍有待提升。网络研修社区的价值定位应以"人"为中心,坚持"三去""三留"原则,并努力构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新常态模式,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模式相结合,构建了"网络+校本"研修模式.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远程建立连接,突破专家型教师、特级教师难以进行实地指导的难点,让开展校本研修的教师能在任何地点得到专业指导和培训.该模式将参研人员分为区域间研修小组和校内研修小组两个小组,预设专家型教师、各校参研教师代表和各校教师三类参研人员,将网络研修与校内研修结合,形成良性的交互和循环.同时,文章分析了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组织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2.0的教师远程研修平台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2.0技术在网络世界的迅速普及,促进了全球网络互联理念和应用模式的变革.在这样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的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本文在分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远程教育平台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Web2.0的特征,并从基本理念和技术角度分析了Web2.0对教师远程研修平台的有效支持.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基于Web2.0的教师远程研修平台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对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网络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总结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种主要模式:以校本培训为主的长期发展模式、以学区资源建设整合培训模式、以网络研修为主的开放发展模式、以自主研修为主的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模式。在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状况和学校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发挥各模式的优势,有效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网络研修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对教师网络研修知识共享、团队效能感、学习动机、研修行为、交互效果、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发现教师网络研修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个体、平台及环境、研修设计、氛围和共同体、专家支持服务、主观规范因素等方面,为促进教师网络研修深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建构知识、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促进了教研方式的转变。文章针对溧阳区域内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通过构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青年教师E团队,在区域青年教师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区域教师的研修策略,创新了E时代背景下区域内谋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师研修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支持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性校本研修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美国成功探索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实践模式.PDS通过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使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结合PDS模式给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走向,构建了支持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性校本研修模式.通过PDS模式,旨在以大学带动中小学,进而结合中小学所在区域的校本研修及同侪互济(Peer Coaching),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存在的将网络研修等同于远程培训(或网络教研)和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将试点项目与"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区域性教师发展项目脱离等问题,提出"四个结合"策略:社区建设与"三通两平台"建设结合,网络研修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及其监测结合,网络研修与年度全员培训主题结合,网络统一研修与区域性教师发展个性化项目结合,以推进教师研修常态化,形成"为成长而研修"的教师研修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具有的强有力的优势对教育机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目前由于很多中小学校规模小、资金短缺,不能有效进行教师培训工作,网络研修为很多教师提供有效专业培训平台,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逐渐开展网络研修工作,通过网络研修进行不断自我反省、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并且能及时与其他教师有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同样这也是网络研修对教师培训的积极作用。因此,详细说明网络研修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在网络研修培训中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中的不足,提出了在网络研修环境下,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目的是共享和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本文构建了促进教师隐性的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为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提供基础支持.本文最后以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为例说明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研修作为后疫情时代新型教师发展培训模式,在新课改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已有较好发展,它具有研修平台区域性、研修内容实用性、研修时空交互性的特点,但是也存在教师研修缺乏自主性、学校研修机制缺乏完善性、区域研修资源缺乏针对性、研修平台考核缺乏多样性的问题。针对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困境,可从教师个人、学校、教育部门、研修平台四个方面探寻破解策略,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师网络研修实效。  相似文献   

17.
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组织了三次以课例研究为重点的教师参与式培训中,分别构建了三个网络平台,一次次深入实践和思考:网络在教师研修中的作用及出现的问题.在教师面对面的培训中实践网络研修,带给我们三点启示:博客是一个可以提供零技术要求、又具群众基础的研修环境;网络的深度交互是最值得关注也最难解决的问题;视频材料的深度加工将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的内在本性为依据,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校本研修为抓手,通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在一定的教育时空情境下,教师的学业修养、专业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校本研修系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以"校本教材"的调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校本精品课程"的研发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以"青年教师成长学校"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才。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云计算的环境下,国内外都风行借助于网络研修平台,发挥学科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区域性教师开展常态化的教师全员培训,这样教师工作坊这一全新的教师培训、提升模式应运而生。对此,教育部也强调要开展教师工作坊研修,形成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在普教系统已开展多年,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电大系统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在分析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学习、教学、科研等角度,探究电大教师网络校本研修的途径,为促进电大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电大教学质量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