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通",一个是"巧"."通"是从内容方面来看的,表现为"三通":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诗理;"巧"是从表达方面来说的,表现为"三巧",即比较之巧,比喻之巧和结构之巧. 钱先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对美国人演讲的《谈中国诗》真正做到了居高临远举重若轻.这篇演讲引用的国外资料之多令人赞叹,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印度等,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引用的中国资料是从古到今,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2.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对秦统治者的残民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文中主要的句子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对这几个句子进行分析时认为此处使用了“排比和比喻”修辞格.此处作者使用的修辞格的确有比喻,实际上是五个比喻和一个比较,而非六个连续的比喻.同时作者在这里所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形式—较喻.  相似文献   

3.
周娟娟 《教师》2013,(9):126-126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叠式夸张和比喻手法极写阿房宫中奢华生活时,有这样一句话:"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在《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程毅中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雷霆震耳,是宫车过门;隆隆地由近而远,不知向哪里停轮。"现在的教材教参也沿用了这样的解释:古代车辆都是木轮,因而行进时声音很大,此处指  相似文献   

4.
《阿房宫赋》是杜牧的名篇,也是赋体文中的名篇。但每读到"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段文字时,总感觉"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有误,笔者对照了其他几个本子,也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传递思想、交流情感具有多功能高效应的美学价值。要使比喻保持特有的语言功能与美感效应,就须实现比喻创新。所以作家秦牧在《比喻之花》中说:"比喻和所有文艺创作一样,也贵在有创造性。"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得更形象:"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女人的是蠢才。"这里笔者仅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比喻,创造出比喻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6.
《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注:“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他们各有等级(妃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此注不确。一、妃,指王侯配偶或太子之妻。《说文》:“妃,匹也。”《仪礼》:“以某妃配某氏。”孔颖达疏云:“某妃配某氏,尊卑通称也。”《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即元妃孟子乃惠公元配之妻。  相似文献   

7.
左敏 《语文天地》2013,(7):19-20
杜牧散文《阿房宫赋》是经典之作,不仅用词华藻炫美,文中的意境也令人深思。杜牧评价自己的文章时曾经说过,意为主,气为辅,章句为兵卫。《阿房宫赋》的写作手法是独一无二恰到好处的,用一种较为夸张的比喻以及明快的节奏,将意境与气势相结合,完全体现出赋的文体特点,也显示了杜牧的文学才华。  相似文献   

8.
何为夸饰?刘勰云:“精言小能追其极,壮辞可得喻其真。”(《史心雕龙·夸饰》)此处的“壮辞”即指夸饰。夸饰含有夸张和修饰(包括润色文辞所用多种修辞手法)两方面的含义,也可以说是夸张性修饰。夸饰从其本质看,是形象内在意义的伸展扩大,是艺术形象真实可信的体现和揭示。而反复运用夸饰性比喻,可以传作者难言之意旨,摹景物难传之形状。《阿房宫赋》中的夸饰性比喻有四:描绘壮美的宫殿,摹状精妙的长桥复道,再现妍态的宫女,展示阿房宫繁富的积藏。对这四处夸饰性比喻析异求同,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古典文学《阿房宫赋》一文。这是晚唐大文学家杜牧的指陈时政的代表作。现简析如下:按照《阿房宫赋》的内容和结构,可  相似文献   

10.
《阿房宫赋》是一篇朗朗上口的赋体散文,在语言表达上有显著的特点,其运用想象、比喻、夸张以增强语言效果;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以增强文章气势;骈散结合,使全文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11.
《诗经·关雎》是一个比喻系统。本文作了如下论证:(一)《关雎》是一个关系比喻;(二)《关雎》是一个复合关系比喻,具体而言,是一个"X型复合关系比喻";(三)《关雎》是一个双层关系比喻,既有"表层明喻",又有"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12.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第一,写作手法不同。《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第二,立论角度不同。《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  相似文献   

13.
“《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亦不甚惜。”这句话在人教版中没有加注释,不知道是编者觉得太简单还是说法太多不方便加注释。但不管怎样,这样一句有疑义的话,加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刘允声等人编的《古诗文译注》“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亦不甚惜”译为:(可是)一旦(国家灭亡)不能享有,(就都被秦人)运到阿房官里去了。(泰国人)把宝鼎看作铁铛,把美玉看作顽石,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珠砾,扔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着这些东西(被糟蹋),也不是很珍惜。但笔者认为,这还有待商榷,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赵连军《解析(阿房宫赋)一组铺排句》,深得美文之精妙;面对祥林嫂学生不流泪,姚娟老师反叩诸已、求之于文,悟得鲁迅为文的良苦用心,还了学生一个公道。  相似文献   

15.
妙比喻巧对比奇排比○陕西方庆玖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散文的语言简洁清丽、脍炙人口,《故都的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文的语言更让人叹为观止。文章极写了北国之秋,意味悠远,情调优美,文中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的一组句子,尤令人回味。作者...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考场议论文的语言写得生动些,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品之有味?总起来说,要讲究修辞,讲究炼字炼句,做好字词句的调配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比喻说法,增添语言的形象。运用比喻论事说理,可使枯燥的道理形象化,使领悟方式诗情化。1997年高考好作文《人字是支撑的结构》,标题是比喻,内容也多用比喻:“一个微笑,一次伸手,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都是支撑人字的元素。”比喻,能把抽象的做人的道理形象化,能启发人们用爱心去营造新天地。上海考生的作文《清流与活源》一文中写道:“上面的政策,我想可以比之为活…  相似文献   

17.
《阿房宫赋》是一桌丰盛的高档酒席,无论从色、香、味角度还是从营养角度,都为人称道。赋是这桌酒席上的特色菜,最大的特点就是铺陈其事。杜牧在铺陈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来表现阿房宫的宏伟豪华、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其中比喻的手法尤为灵活多变,富有特色。杜牧这位超级名厨,将"比喻"这盘家常菜炒得色、香、味俱全,让人一见就垂涎欲滴,品尝后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阿房宫赋》是一篇享有盛名的赋作,学习它,需要掌握的东西当然很多,但作为一个中学生,不可能凭一两课时的教学,掌握其全部内容,所以教师精讲时,应择其重要之点,不要面面俱到。可从以下三方面导读。一导杜牧为什么写《阿房宫赋》。《阿房宫赋》作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典诗文中,我们通过品读那些匠心独运的比喻句,可以领略古人笔下的种种别样风情:吴均的《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运用比喻修辞展示了一副空灵雪景图;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比喻使亡国之君的哀怨具体可感;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则借比喻抒发了其旷达放逸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正读了陈军《语文:学校文化的酵母》等一组文章(《语文学习》2014年第1期),感觉特别快乐、充实:居然有一所学校能实施"语文学科的学校立意";而且,这所学校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居然早就因此而享受着快乐。喜出望外之余,自叹孤陋寡闻!在学校里,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我曾经有母语和母乳之喻,母乳养其身、母语育其心。比喻差强人意,失之笼统。还是陈军说得深刻、透彻:"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