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贤亮在"文革"后对被压抑的人和性做了大胆的突破,在其小说中有大量性描写,同时也积极探索性的悲剧原因和悲剧美,在悲剧的崇高中寻找性放纵的理由,在美的追求中寻找人性的光辉,在爱欲与文明中迷失、探索、追寻.  相似文献   

2.
张贤亮在“文革”后对被压抑的人和性做了大胆的突破 ,在其小说中有大量性描写 ,同时也积极探索性的悲剧原因和悲剧美 ,在悲剧的崇高中寻找性放纵的理由 ,在美的追求中寻找人性的光辉 ,在爱欲与文明中迷失、探索、追寻。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足性逍遥"说是郭象伦理思想的核心.郭象关注"足性逍遥"的真正内驱力是为了从根本上消融自然与名教的对立和紧张,从而为名教的合理性寻找一种内在的依据和支撑.同时,郭象阐述了一种"自然有为"的思想,为"足性逍遥"提供某种可能性论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应该如何看待美的生成及其与精神价值关系,江业国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美论主张,即美是一种"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这一美论说,以重客观互联互动为基点对"美"的本质及构成的论述及解说,对于当下"美是什么"的探讨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和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这篇论作中所展现的对各种理论的包含融通性,以动态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对于美学研究,而且对于其它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愉悦性作为旅游体验的本质近年受到不断质疑,有必要对其深入论述以便旅游学科基础理论发展。旅游愉悦性的必然性体现于旅游活动中存在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与审丑、喜剧与悲剧)、心理满足(需要-动机-行为-满足)和生理畅爽(感官刺激与肌体运动)能够促使旅游者愉悦的过程。旅游愉悦性并非仅仅是人们口语中的高兴(低级感官刺激),还包括旅游者的高级心理需求;不仅包括对喜剧的审美(通常意义所理解的审美),还包括对悲剧的审美(也可理解为审丑);不仅包括通俗愉悦,还包括高雅愉悦。旅游愉悦中的低级刺激与高级需求、喜剧美与悲剧美、通俗愉悦与高雅愉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孤立审视。  相似文献   

8.
石琳 《华章》2010,(25)
<红楼梦>中,曹雪芹虽做出了"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这样的感叹,但"人间"却实有"兼美"--史湘云.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一个艺术形象,颇具有名士风度.她性格的这种完美正是体现在她的"兼美"性,即其雅俗兼之之美,动静兼之之美,悲乐兼之之美.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7-21
《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的主体间性以"人"为中心,在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认识生命的本真,在"我眼中之我"和"他人眼中之我"中寻找对话交流的可能性。在审美的积极参与性中,在自我的责任意识中确立自我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1.
生成性教学美是教学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教学美。与预设性教学美相比,它更能突显教学的过程之美、意外之美和创新之美。生成性教学美不仅美在教学的"预设之外",美在教学的"即兴创作",也美在"教学机智"以及教学的"情境观照"之中。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策略为:保持教学目标"刚弹相济"的张力,给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留有余地;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多样态的鲜活素材;艺术性地使用教学方法,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多样化的手段支撑;恰切把握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新的抒情"是诗人穆旦在上世纪40年代为超越以往诗歌抒情和想象方式,而提出的一种诗学主张.本文从考察穆旦"新的抒情"得以出现的错杂语境入手,通过分析这一主张的意向及其在1940年代文本实践中的具体情形,探讨它所包蕴的现实性和"中国性",指出在新诗中并不存在先验的本质化的"中国性",只有不断丰富、拓展因而变化的"中国性";穆旦的探索表明,新诗的"中国性"并非与"西方"、"现代"相对,进而言之,所谓中国新诗的"主体性",其来源也不仅仅限于单一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是充满了诸多驳杂的异质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潮起以后,对于性伦理性道德的关注一直是五四启蒙阵营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维度,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中始终伴随着对于现代"性"的构建.但在性伦理问题上,理论倡导与文学表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冯沅君、庐隐、郁达夫和丁玲等在性伦理上的暧昧态度正映现了五四伦理革命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对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的深化,也是佛教传入后中国"性"论的一大发展。张载总结了他的先行者们关于"性"的理论争论,在吸收儒家学说的同时,对佛言"性"之偏弊进行了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主人公为什么必须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失事飞船为什么取名"落日六号"?主人公的"眼睛"游历之旅为什么以看日出未果作结?这些颇具匠心的设计,正是科幻探险的悲剧内核.从形象的设定、飞船的命名、情节的安排等角度,诠释悲剧,感悟悲情,能获得美的熏陶,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形成性考核"还是"形成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性考核已成为远程开放教育中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重要举措,但在具体实施中难免出现一些负面现象,用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取代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强化评价功能、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相似文献   

17.
张薇 《文教资料》2008,(22):29-30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以奥尼尔的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悲剧.该剧放弃了"情节整一性"的传统,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出非常的戏剧性;并把亚里斯多德描述的"情节"与"性格"的先后关系颠倒了过来,直接描写人物,进入人物的内心生活;表述了现代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揭示了现代戏剧中特有的"人与环境的冲突";以心灵表现的艺术整一性取代了"情节整一性".  相似文献   

18.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19.
"任务驱动"教学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青睐,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任务特性方面进行探讨,结合实践归纳了小学信息技术任务设计的"六性",即:情境性、意义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实用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两性一度"是人们赋予课程教学质量规范的抽象属性,意指课程教学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以概念操作性定义理论为依据,对"两性一度"的内涵属性进行操作性分析,结果认为,高阶性的识别应主要观测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是否涉及分析、综合、评价、批判性思维等思维类型,是否呈现需要学生发挥多方面素质和能力才可解决好的多样态问题;创新性应重点观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组织教学,是否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中运用适切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挑战度的考察主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来选择与增补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和课外阅读材料,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是否综合采用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