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改革体现着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取向。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郑利霞 《教育学术月刊》2007,(1):99-100,116
课程改革体现着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取向。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课程设计与实施,影响着学生发展。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从根本上说,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是政策和技术层面的运作,更应是思想、理论和方法层面的革命。本文从价值论、认识论角度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从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走向主客统一的知识观,从外烁论的教育观走向内发论的教育观,由知识本位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位课程观,由单向传授的教学观转向互动共建的教学观,只有这样,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才具有时代的特征,也才会更有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封闭的实体,教学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机械化操作过程.在现代课程观中,课程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过程.课程观的转向要求我们改变对教学本质的传统认识,即教学不再是一种程序化的按图施工,而是课程的开发和体验,流动性与瞬时性是其本真特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教学设计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与体验;尊重学生主体性,把他们看做是课程开发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课程设计与实施,影响着学生发展。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从根本上说,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  相似文献   

7.
《广西教育》2008,(20):35-35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许锋华等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封闭的实体,教学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机械化操作过程;而在现代课程观中,课程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过程。课程观的转向要求我们改变对教学本质的传统认识,即教学不再是一种程序化的按图施工,而是课程的开发和体验,流动性与瞬时性是其本真特性。  相似文献   

8.
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了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重建,导致了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等方面的转向。从课程观的视角,观照当前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转变;诠释新课程"三维目标"丰富的课程现转向的内涵,从而认识"三维目标"内在的整体性、全面性、统一性和时代感;揭示"三维目标"与传统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认清它对于传统教育目标的超越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过程课程观的实践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往的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封闭的实体,教学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化操作。在当代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过程。新课程观要求我们在改变对教学本质的传统认识前提下,践行其实践诉求,即:教学设计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与体验,尊重学生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余文森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对个体知识的关注和尊重是新课程的内在精神意蕴,是新课程与旧课程在知识论立论上的根本区别。引入个体知识,使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当前外语课程与教学的现实情况,探讨了后现代课程观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启示作用,以期实现我国成人外语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2.
知识观的转向与教学改革的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在科学主义知识观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工具主义知识观、文化取向知识观、生存取向知识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现出来,反映了人类知识观及其演进的多元化。知识观的演进与转向实质是知识与人及其生存或生活的关系的转向。知识观的演进与转向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教学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个体知识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课程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我们的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从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从机械的决定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本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来阐述当前教学观的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课程观的转向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课程与人及其生活的关系的转向。课程应与儿童的生活整合 ,课程是沟通儿童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课程观新的转向具有四种基本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范畴 ;课程是儿童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课程观新的转向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课程三个基本成分 (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 )要符合学生完满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世界”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建课程文化的内在诉求.生活世界视域下课程文化的重建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观、从单向度文化转向多向度文化的课程观、提倡生活化的教学观、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相似文献   

16.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杰斯的培养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观,有意义的学习天性的学习观,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学观是其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旨在实现由“教书”转向“教人”、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复归。“完整人格”、“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是其价值追求。基于此,我国以注重知识的“单面人格”、“机械学习”、“讲授教学”的教学现象需要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7.
试论当前教学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课程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我们的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从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从机械的决定性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本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来阐述当前教学观的转变问题。1.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与传统的分科课程相比有着课程生活化、主体化、个性化及全人化的特点。因此,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阈下的教师角色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基于课程实施层面的创生性取向,实现教师角色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的转向;基于知识观的价值承载取向,呈现出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发展促进者的转向;基于教学过程的交往取向,表征着教师角色由独白的权威向对话的非权威的转向;基于教学主体多维取向,呈现出教师角色由教学单一体向教学合作体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和基本走向,时代向教学论研究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就要从根本上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并由此导致教学论在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观、课程观、师生关系观、研究范式等方面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课程观是教师的"课程哲学"。新时代,上好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努力实现课程观的时代转向。课程价值观、课程知识观、课程发展观是教师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三个构成维度。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增强教学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思政课教师须立足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确立起社会与个体和谐共生的课程价值观,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有机统一的课程知识观,"预成"和"生成"相互转化的课程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