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选取泰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主流英文报纸《曼谷邮报》和《泰国国家报》2015—2020年的涉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自建新闻语料库,利用AntConc等软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分别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高频词和报道倾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拟呈现泰国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表明,两大报纸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以正面形象居多。整体上两大报纸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经济飞速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为积极正面。  相似文献   

2.
媒介报道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出某种倾向性,特别是在涉及民族主义内容的报道时,这种倾向性更加凸显。《环球时报》作为知名的大众传播媒介,其报道倾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环球时报》2010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媒介报道中的民族主义倾向主要是通过政治民族主义体现出来的;在报道中更多的是通过指责他国和赞美本国的方式来彰显民族主义情怀;在与他国或他民族的关系报道中,更加强调中美关系;在报道的方式上,则倾向于采用含蓄、隐晦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是中国2012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纽约时报》是最具公信力、影响力的国际媒体之一。本文运用了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对《纽约时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本次报道依然是采取了政治议题为主要报道框架,其中又以国内政治议题为主;并且,本次报道还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对我国政治会议报道的"刻板成见",其批评框架所占比例里低于肯定框架,所采纳的信源也以中国官方和专家学者为主,大部分报道也配上了来自权威媒体的现场图片,保持了一定的中立性、客观性、平衡性。这标志着外媒对我国形象、工作的认可,也是我国外宣工作取得的重大进步,同时,这种平衡性和中立性,也为我国的外宣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4.
张帆 《培训与研究》2010,(11):35-36,55
《泰晤士报》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本文对《泰晤士报》的品牌战略进行了分析,文章从品牌定位,形象塑造,产品功能质量,以及配套的营销手段四方面论述了《泰晤士报》品牌的实现途径。最后文章分析了《泰晤士报》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即这一战略给该报带来的优势和影响,从而对该报品牌战略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全面考察。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中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议题也日益成为外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提升国家形象是当下首要的工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使其它国家了解一个全面的新中国对于中国在国际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角度出发,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探讨该多模态语篇是如何构建、传播中国形象的以及该纪录片对我国的对外形象传播工作带来的启示,对于提高受众的图像解读能力和图像建构者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高度依赖语言,在国家话语体系内探索如何用语言建构国家形象的相关议题正逐渐升温。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新修辞学中的认同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中国日报》2022年北京冬奥会系列报道语料库,深入考察北京冬奥会外宣话语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塑造效果。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外宣话语建构理想中国国家形象提供值得借鉴的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在两极化的框架下,其一是本国新闻语境的积极自我建构,其二是他国媒体的消极他者呈现。基于Wodak历史性分析框架的批判性研究表明,在对中国60周年国庆大典报道中,中方建构的国家身份认同与美方报道呈现的国家形象存在两极化的差异性。中方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致力于建构团结稳定和平独立的积极国家认同感;美方语料来源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着力于呈现具有威胁性、由政党强硬控制的负面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近代《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历史文本总体勾勒出美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西藏图景。其涉藏报道倾向、议题设置被深深打上了浓厚的东方主义情结。《纽约时报》给美国民众提供了西藏的最初印象,即产生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效应,《纽约时报》构建的西藏形象对西方关于西藏的认知和话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国家形象的议题传播模式出发,主张对内应以复合主体为引导,通过以政府为核心、以媒体为主线、以公众为辅线的复合主体模式共建共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议题传播;对外应以公关策略为推力,柔性引导、影响外国媒体传播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良性议题。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是有效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南方周末》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南方周末》能够敏锐捕捉30年来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状况,对其做及时而准确的提炼概括,从而把握了国家形象的灵魂;此外,《南方周末》坚持以"新年献词"的方式,编织对国家的宏大叙事,谱绘了国家形象演变的图谱;最后,《南方周末》通过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作深度报道,成功刻画了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层劳动者的真实面貌,这是对主流官方话语传达的国家形象的有力补充。《南方周末》正是以这些方式,另辟蹊径,独开窗口,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更加真实、全面、深刻,而富有质感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国民形象才是真正的国家形象。本文拟运用态度资源系统对《韩国时报》上有关中国游客的英文报道展开分析,探究韩国民众眼中中国游客的国民形象。研究发现韩国民众对中国游客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且更为看重中国游客对当地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形象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是通过对某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的对这个国家国情的一种较为具体的认识和意象。而典籍作品英译是传播中国形象的一条重要途径。《荀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包含了中国所特有的儒家教育思想、修身理念、政治思想以及荣辱观,这些都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别样呈现。通过对《荀子》英译本的研究,分别从《荀子》中的几个具体理念和思想出发,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一些关键因素或词汇的翻译,从而在翻译中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正在知识成为竞争力优势新来源的全球化经济时代,选择正确的大学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为此,英国大学排名机构QS2004年联合英国《泰晤士报》推出"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QS世界大学排名";2010年与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韩国《朝鲜日报》合作,在原THE-QS排名的基础上,独立推出"QS世界大学排名",并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期间,因《使西纪程》而遭到非议;又因《申报》的报道引起名誉纠纷。这两次事件反映了中西传播环境的差异,以及西方新闻媒介对中国官方舆论的微妙影响。郭嵩焘日记有关《泰晤士报》等西方媒介的介绍,具有重要的新闻史料价值,对中国戊戌变法前后出现的办报高潮也有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呈现到全世界范围内。《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对中国古代形象的一种浓缩呈现。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译者深入到《诗经》翻译研究中,尽力呈现真实的中国古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弃妇和轻女社会现象的翻译,突出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卑微、地位轻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子强娶和一夫多妻社会现象的翻译,呈现出完全与女性形象对立的男性霸权和拥有社会绝对权的尊贵形象。中国译者的翻译在形象学视阈下更深入、更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形象。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化社会,城市形象的感知和评价表现出较强的媒介依赖性。通过对域外(广州区域以外)四家报纸的872篇有关广州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域外媒体对广州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关键议题上,四家报纸呈现的广州,经济活跃、展会发达,政治具有改革探索精神,体育表现突出,但科教、治安以及广州制造形象欠佳。同时,还发现不同性质的报纸对广州的选择和建构方式不同,以《新民晚报》《楚天都市报》为代表的市民类报纸,新闻选择看中趣味性、接近性,报道多用批判视角;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全国发行的官方权威报纸,新闻选择看中重要性、显著性,以正面宣传为主,报道视角更为亲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灾害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角度出发,以《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报新闻报道倾向性表现形式的异同,并对产生不同倾向性的原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众多走进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她们在历史事件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时期,女性能够走进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主要有历史环境、政治联姻、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女性形象多具杰出的政治才干、强烈的权力意识及鲜明的宗国观念。这些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西方政治漫画中作为中国国家形象代表的龙 谭星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中西方对中国龙认识的对比分析》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嘉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龙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却完全不同.西方的龙是一种野蛮的怪兽,象征着贪婪和罪恶.可能正是源于这一点, 西方媒体便通过政治漫画塑造出各种扭曲、狰狞的恶龙形象代表中国,表达西方社会对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西方带来威胁的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